下脘 2012年05月1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人体部位名·下脘

下脘指胃腔下口幽门部。《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素问·调经论》:“下焦不行,下脘不通。”

经穴名·下脘

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下管。下脘别名幽门。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标准定位

仰卧位。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取法

在脐上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穴位解剖

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特异性

足太阴、任脉之会

功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病症

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呕逆,泄泻;虚肿,日渐消瘦。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配伍

下脘配陷谷,有行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肠鸣,食谷不化。

下脘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坚硬胀,痞块。

下脘配足三里,有行气降气,宽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阴、任脉之会。

《外台》:引孕妇不可灸。

《聚英》: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