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枢 2017年02月08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础信息表]五枢|Wushu|Wushu|Five Pivots|GB27|27|VB27||G27|G27|GB27

五枢为经穴名(Wǔshū GB22)[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五枢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五为数字,为中数,枢即枢纽,少阳为枢,此穴在人身中部的枢要之处,故名五枢[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腹痛,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腹痛,腰髋痛,子宫脱垂,阴道炎,疝痛,腰痛等。

出处

《针灸甲乙经》:五枢,在带脉下三寸,一曰在水道旁一寸五分。

穴名解

五为数字,为中数,枢即枢纽,少阳为枢,此穴在人身中部的枢要之处,故名五枢[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五,数名,有中数之意,又喻五方之位。五为中数。穴居人身之中部,与天枢、大横相应。又“格五”是古代棋戏的一种,至“五”即格不能行,借喻五枢为行走枢要之意。枢,意指物之关键或中心枢纽处,在此指髀枢。五者,数之中,腹部胆经五穴上有京门、带脉,下有维道、居髎,在带脉穴下3寸,约距京门斜下5寸,下临维道,以其胆经经气由此转入维道,五枢居中,穴属脏气之枢要,枢为致动之机,本穴当人身长度之折中。人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近髀枢处。五枢,即中枢之意也。[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特异性

五枢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所属部位

侧腹[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五枢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五枢穴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五枢穴位于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五枢穴位于腹侧,髂前上棘前方0.5寸,约与关元穴相平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一说“在带脉直下二寸”(《针灸集成》) 。

五枢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五枢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五枢穴的位置

五枢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五枢穴的位置

五枢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

五枢穴的位置

五枢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五枢穴的取法

侧卧位,在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取穴。

五枢穴位于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仰卧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侧卧或仰卧位,在髂前上棘之前0.5寸,横平脐下3寸处取穴;或带脉下3寸处,横平关元取穴[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

五枢穴穴位解剖

五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以及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动脉外上方斜行,分布于髂前上棘内上方深层肌。腹腔内相对应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髂腹下神经皮交和旋髂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并有股外侧皮神经干经过[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布有髂腹下神经和旋髂浅、深动、静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五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五枢穴具有调经止带,调理下焦的功效。

五枢穴有强腰益肾,疏肝调经的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五枢穴系胆经与带脉之会,有温补下焦之功,故治寒疝、卵缩、小腹痛、里急、瘛疭、女子带下,以其涉及带脉也[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五枢穴主治病证

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腹痛,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腹痛,腰髋痛,子宫脱垂,阴道炎,疝痛,腰痛等。

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五枢穴主治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五枢穴主治带下,月经不调,阴挺;腹痛,便秘,疝气[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

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五枢穴主治小腹痛,腰髋痛,带下,疝气;以及子宫脱垂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疝痛,睾丸炎;

3.其它:腰痛,便秘。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直刺1~1.5寸[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局部有胀重感[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

灸法

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参考资料]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五枢穴的配伍

五枢配气海、三阴交,有调气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五枢配太冲、曲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五枢配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治少腹痛[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

五枢配大敦、行间、太冲、曲泉,治疝气[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

五枢配百会、关元、归来、气海,治阴挺[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针灸甲乙经》: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小腹痛,五枢主之。妇人下赤白,里急瘛疭,五枢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阴疝,两丸上下,少腹痛。

《针灸大成》:主痃癖,膀胱气攻两胁,男子寒疝,阴卵上入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里急瘛疭。

《玉龙歌》: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

研究进展

对下腹部麻醉效果较好,如对阑尾切除术采用五枢、脾俞、京门,手术针刺麻醉率(I、II级),达到69.49%。另对子宫全切术,以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等穴,不但取得较好麻醉效果,而且还可促进唾液淀粉酶活性增高。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