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 2015年10月16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五里:1.经穴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4.脉学名词。

经穴名·五里

五里为经穴名,有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在上肢者称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9. 。在下肢者称足五里,此处之脉动,为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中“下部天”的测按部位,以候肝气,属足厥阴肝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9.

手五里

一指手五里,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作尺之五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手五里为经穴名(ShǒuwǔLǐ LI13)[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手:上肢;五:喻中数;里:居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穴距天府五寸,正居大脉之中央,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位置

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功能主治

有行气散瘀,通经活络作用。主要用于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挛急、疼痛及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急;配臂膈治瘰疬[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刺灸法

—般直刺0.5~1.0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足五里

一指足五里,出《针灸甲乙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足五里为经穴名(zúwǔlǐ LR10)[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代号LR10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首见《针灸甲乙经》,原名五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圣济总录》始名足五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属足厥1阴肝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足:下肢;里,居也,穴居下肢,为足厥阴肝经倒数第五穴,因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位置

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3寸,长收肌外缘,股动脉搏动处[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位于股前区,气冲(ST30)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仰卧取之[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浅支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功能主治

有理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阴部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等。现代又常用于治疗尿潴留、遗尿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直刺1~1.5寸,避开血管[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经穴别名·五里

五里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劳宫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劳宫为经穴名(Láogōng PC8)[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PC8[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属手厥阴心包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荥穴,五行属火[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劳:劳动;宫: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位置

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屈指握拳时,当中指尖下是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一说“在掌中央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指头着处即是穴”(《太平圣惠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位于掌区,横平第三掌指关节近端,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握拳屈指时,当中指尖尽处是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穴位解剖

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分别在桡侧两根指浅、深屈肌腱之间→第二蚓状肌挠侧→第一骨间掌侧肌和第二骨间背侧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功能主治

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如昏迷,晕厥,癫狂,口舌生疮,口臭,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心绞痛、口腔炎、精神病、高血压、手指麻木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配伍

本穴配人中、合谷透劳宫治癔病;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配八邪治鹅掌风[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图70(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经外奇穴名·五里

五里为经外奇穴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出《针灸真髓》位于大腿内侧面的中央部,平髌骨中线直上8.5寸处[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左右计2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主治绿内障、白内障、黑内障、近视[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6.

脉学名词·五里

五里为脉学名词。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足厥阴肝经之动脉,即下部天,以候肝气。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