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 2016年01月12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代号SJ5[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外:内之对;关:关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标准定位

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伏掌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图4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取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伏掌取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穴位解剖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特异性

本经络穴。八脉交经(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功用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作用[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主治病症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1、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治疗肘肩及躯 干疾病。

3、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配伍

本穴配大椎、曲池、风池治感冒发热;配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配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外关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外关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关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针刺外关等穴组,可使缺乳妇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落枕 取健侧外关穴,亦可取双侧。进针后行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2~3分钟后留针,并嘱患者活动颈部,有良好疗效。

急性腰扭伤

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行强刺激手法2~3次,并嘱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转,深呼吸等动作,有良好疗效。

踝关节扭伤 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由轻到重),疼痛即可减轻。

近视眼 外关配光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镇痛作用,据报道选家兔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痛阈,电针一侧外关及合谷,以弱刺激、强刺激两种,针刺20分钟后痛阈提高率分别为150%和140%,而弱刺激易被纳络酮所对抗,但强刺激不被纳络酮对抗,而且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环-磷酸腺苷都显著升高,与弱刺激组有显著差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