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药典标准

中药名称

通关散

拼音名

Tongguan San

性状

本品为浅黄褐色的粉末;气香,味辛,有刺鼻感。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表皮细胞红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表面有微细颗粒;纤维束淡黄色,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并常伴有类方形厚壁细胞。
  叶的组织碎片有不定式气孔,直径约14μm ,副卫细胞纤细。
  下皮细胞类长方形,壁细波状弯曲,夹有类方形或长圆形分泌细胞。
  (2) 取本品0.5g,加水适量,煮沸,滤过,滤液放冷,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

处方

猪牙皂 500g 鹅不食草 250g 细辛 250g

制法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B)。

功能与主治

通关开窍。
  用于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用法与用量

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注意

孕妇慎用。

规格

每瓶装1.5g

贮藏

密闭,防潮。

《普济方》卷四十六引《卫生宝鉴》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半夏(为末)、百草霜少许。

主治

八般头风。

用法用量

每用药时,先含水1口,将纸捻子点着鼻中搐之,如有涎,即吹去,再含水再搐,如此用3次见效。

制备方法

用纸1条,入上药半钱,作纸捻子,焙极干。

《圣惠》卷九

方名

通关散

别名

通关饮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肤),干姜5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耆3分(锉),桔梗半两(去芦头),防风3分(去芦头),羌活半两,五加皮半两,桂心3分。

主治

伤寒6日,脉沉细不足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通关饮(《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良朋汇集》卷一

方名

通关散

别名

通窍烟

组成

巴豆(去壳)。

主治

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喉痹,牙关紧急。

用法用量

上以纸包捶油,去豆不用,将纸捻成条,送入鼻内,或烧烟熏入鼻内。

加减

加牙皂末尤良。

附注

通窍烟(《惠直堂方》卷二)。《惠直堂方》本方用法,亦可将烟熏入口内,霎时流痰涎即开,或吐出瘀血立愈。

《女科指掌》卷一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猪牙皂1钱,细辛2分,麝少许。

主治

妇人血厥,平居无病,忽如死人,身不动摇,目闭口噤。

用法用量

搐鼻取嚏。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年氏《集验良方》卷四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硼砂1钱,胆矾2钱。

主治

乳蛾,及喉内一切热毒。

用法用量

外吹患处。流涎即愈。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青鱼胆内阴干,加山豆根1钱,研细,瓷器收贮。

《医部全录》卷四三二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南星(泡)、石菖蒲各等分。

主治

小儿惊风已退,但声哑无音者。

用法用量

以豮胆汁调下。即能言语。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金鉴》卷三十九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南星、皂角、细辛、薄荷、生半夏。

主治

中风闭证,双手握固,牙关紧闭。

用法用量

吹鼻。有嚏可治。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金鉴》卷五十一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半夏(生)、皂角、细辛、薄荷各等分。

主治

小儿痰壅气塞,塞结胸中,发为惊风抽搐,神气昏愦。

用法用量

用笔管吹入鼻内少许。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喉科指掌》卷一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细辛1钱,猪牙皂3钱,藜芦2钱,白矾末1钱。

主治

咽喉急症。

用法用量

以滚水或淡姜汤冲调,灌喉间。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喉科紫珍集》卷下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牙皂1两(瓦上焙存性),川芎5钱。

主治

一切喉风,口噤不开,痰逆不知人事,或喉症已成脓,怕刀针者。

用法用量

吹入鼻中,或喉口等症,脓成胀痛而畏刀针者,候熟用此吹鼻,其脓自出。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婴童百问》卷四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南星(炮)1钱,麝香1字,猪牙皂角(略烧存性)2钱,赤蜈蚣(炙)1条,直僵蚕(炒,去丝嘴)1钱。

主治

小儿痰塞中脘,留滞百窍以致惊风搐搦,关窍不通。

用法用量

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牙,或用物引药滴入口中2-3点,涎出自开。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得效》卷十三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细辛1钱,薄荷叶1钱,牙皂(去子)1钱,雄黄1钱。

功效

开通牙关。

主治

卒暴中风,昏塞不省,牙关紧急,药不得下咽。时毒痈肿,鼻塞气闭。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以铜管吹入鼻中,候喷嚏,然后进药。

制备方法

上为末。

《普济方》卷二八七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大黄1两,牡蛎半两(烧),山栀子3钱,地龙2钱,甘草3钱(炒)。

主治

一切痈疽,无头肿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

《伤科补要》卷三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牙皂5钱,白芷3钱,细辛3钱,冰片2分,麝香2分,蟾酥5分。

功效

取嚏通经。

主治

晕厥。

用法用量

吹鼻。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入瓷瓶内收贮。

《串雅补》卷二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牙皂3钱,巴豆仁21粒大,枳壳1个(去瓤子皮膜)。

主治

关隔不通,翻胃噎膈。

用法用量

用时加沉香1钱,白滚水调下。

制备方法

将牙皂(切片)及巴豆入枳壳内,合住以线扎紧;分数次晒干,切片,共为细末。

《青囊全集》卷上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白细辛1钱,牙皂1钱,石菖蒲1钱5分,生半夏3钱,生南星1钱5分(炒,研),蟾酥1钱5分,元寸8分。

主治

外伤昏厥,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上为末,收贮听用。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细辛10两,苦参4两,猪牙皂20两,薄荷(去梗)4两。

功效

开窍取嚏。

主治

中风痰厥,牙关紧闭,昏迷不省。

用法用量

每38两兑麝香2钱,研细和匀。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中国药典》一部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细辛10两,牙皂20两,薄荷4两,麝香2钱。

功效

开窍取嚏。

主治

中风痰厥,昏迷不省。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制备方法

上除麝香外,余为极细末,将麝香与末研匀。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

《博济》卷二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麦糵3钱,马兜铃3钱,诃子1枚,芫花3钱(浆水浸,微炒),朱砂1钱,白丁香3钱,黄丹1钱,硼砂2钱(飞,去砂石),白矾1钱,铅白霜1钱。

主治

五膈气,噎塞妨闷,遍身虚肿,涕唾稠浊,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入腻粉两文,鸡蛋1个,去黄只取清,调末,却入鸡蛋壳内,用湿纸裹,慢火煨熟,放冷,临卧,烂嚼,腊茶汤送下。来日逐下黑恶物则愈。如噎闭轻证,可依法服1钱。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传信适用方》卷二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盆消、甘草、蒲黄、白僵蚕、青黛各等分(并生用)。

主治

一切咽喉危急症。

用法用量

每用1字,干掺在舌上,咽津。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杨氏家藏方》卷二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山茵陈叶2两,薄荷叶(去土)2两,藁本(去土)2两,木贼(去节)2两,当归(洗,焙)2两,川乌头(炮,去皮脐、尖)2两,蝉蜕(去土)2两,川芎3两,甘草(炙)3两,香白芷3两,羌活(去芦头)3两,荜茇3两,石膏1两半,麻黄1两(去根节),荆芥穗5两,防风(去芦头)5两。

主治

偏正头风,头眩脑痛,鼻塞声重,四肢倦怠;又治赤目肿痒,昏涩羞明,冷泪不止,渐生翳膜,胬肉遮障,数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食后腊茶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局方》卷一(绍兴续添方)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抚穹2两,川芎1两,川乌2两,龙脑1两半,薄荷1两半,白芷2两,甘草2两,细辛半两。

主治

中风伤寒,发热恶风,头痛目眩,鼻塞声重,肩背拘急,身体痠痛,肌肉瞤动,牙关紧急,久新头风。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葱白茶清调下,薄荷汤亦得,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医统》有草乌三两,无甘草。

《卫生总微》卷十九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枯白矾、雄黄(水飞)、藜芦(微炒)、白僵蚕(去丝嘴)、猪牙皂角(去皮弦)各等分。

主治

咽喉一切诸病。

用法用量

每用1字,搐鼻;病重者以苇筒吹入喉中。涎出或血出立愈。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卫生总微》卷一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乳汁2合,葱白1寸(4破)。

主治

初生儿不饮乳,及不小便。

用法用量

上同煎,取1合,灌服。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刘氏家传》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山栀子(炒)1分半,大黄(炒)1钱,木通(炒)1分,甘草1分,瞿麦1分,茯苓1分,人参1分,滑石1分,车前子(炒)1分,地萹蓄(焙)半两。

功效

通心经,降心火,利小便。

主治

小儿斑疮水痘,心燥发渴,小便赤色,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婴孩每服1字,2-3岁每服半钱,4-5岁每服1钱,以水半盏,入灯心煎数沸,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烟霞圣效》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陈皮半两,西灯草3钱,瞿麦3钱,山栀子2钱,白茯苓3钱。

主治

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葱白3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普济方》卷九十二引《全生指迷方》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白僵蚕(炒)半两,羌活1分,麝香半钱。

主治

风邪客于脾经,上入关机,失音不能言;或关格不通,精神昏愦失忘。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先以姜汁少许调匀,以沸汤浸,放温服之;又以真菖蒲末,时时放舌根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圣济总录》卷十五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原蚕蛾(瓦上炒令黄)1两,白附子(炮)1两,苦参1两,益智(去皮)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干薄荷1两。

主治

脑风。鼻息不通,不闻香臭,或鼻流清涕,多嚏,肩项拘急,头目昏痛,风府怯寒。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蜈蚣1条(干者,葱汁浸1日1夜,焙干),麝香1字(别研),草乌头尖14枚(薄荷、生姜自然汁浸1日1夜,焙干)。

主治

小儿急慢惊风,搐搦潮作。

用法用量

每潮搐时,用1米粒大吹入鼻中,男左女右。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直指》卷二十一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白矾(枯)1钱,直僵蚕(炒)1钱,南星(生)1钱,藜芦1钱,全蝎(焙)2个。

主治

伤冷热,鼻暴塞,流涕多者。

用法用量

以小管挑1字,吹入鼻中,吐痰喉通。

制备方法

上为末。

《辨证录》卷五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白芍5钱,茯苓3钱,甘草3分,枳壳3分,神曲3分,白豆蔻1枚,川芎2钱,生姜汁半合,柴胡1钱。

主治

关格。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睛红赤,目珠暴露,而胁胀满,气逆拂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愈后须用补肾之剂。

《活幼口议》卷二十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香附子(炒)3分,川芎7分,荆芥4分,白僵蚕(炒)3分,细辛茎2分,猪牙皂角1分。

主治

婴儿囟门被母鼻息吹着,以致鼻塞,不能食乳。

用法用量

取生葱白去须,捣调药,涂囟门上。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育婴家秘》有荷叶(汉阳忠信堂本作“薄荷叶”)。

《本草纲目》卷十七引《箧中秘宝方》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生乌头、青矾各等分。

主治

口眼斜。

用法用量

每用1字,搐入鼻内。取涕吐涎。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施圆端效方》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生白矾2钱半,沧盐2钱半。

主治

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用纸圈围脐周,抄药在内,滴水药上,少时小便自行。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幼科指掌》卷四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牙皂、细辛、藜芦、川乌尖、石菖蒲、雄黄各等分,麝香少许。

主治

小儿急惊。

用法用量

吹鼻。取嚏即醒,无嚏不治。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回春》卷二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牙皂(去皮弦)1两,生半夏5钱,藜芦5钱,细辛2钱,苦参2钱。

主治

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吹入鼻内。候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

制备方法

上为末。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方名

通关散

别名

开关散

组成

细辛(洗去土叶)1钱,猪牙皂角(去子)1钱(1方有半夏1钱)。

主治

卒中风邪,昏闷不醒,牙关紧闭,汤水不下。小儿急惊风。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搐鼻,候喷嚏服药。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此亦治中风闭证之一法也。凡邪气骤加,正气被遏,经隧不通,肢厥脉绝,此时不特药力所不能达,且亦不能进,唯有取嚏一法,先开其关,使肺气一通,则诸脏之气皆通,然后方可用药施治。二味皆辛散之品,俱能开窍,均可上行,合之为散,以搐鼻中,一取嚏而关即通也。

附注

开关散(年氏《集验良方》卷一)。

《御药院方》卷一

方名

通关散

组成

羌活1两,独活1两,防风1两,天麻1两,山栀子1两,大黄1两,甘草1两,滑石2两。

主治

风热上攻头目,筋脉拘急,痰涎壅滞,肢节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