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 2009年12月08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蜈蚣

拼音名

Shuǐ Wú Gōnɡ

别名

金钮草、三荚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疟疾草、金牛草

来源

为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祛瘀消肿。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蛇咬伤,皮肤瘙痒,疖肿。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水蜈蚣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

Shuǐ Wú Gōnɡ

英文名

Shortleaf Kyllinga Herb, Herb of Shortleaf Kyllinga

别名

球子草、疟疾草、三荚草、金牛草、寒气草、金钮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发汗草、山蜈蚣、无头香附、龙吐珠、三夹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球头草、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寒热头草、一粒珠、九头香、水竹钵、一粒关、狗公草、千打锤、落地蚂蟥、三棱环、一粒子草、黄古头划、水金钗、水土香、钢拳头、连根草、草含珠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带根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采收和储藏:5-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cm,每节上生一秆。秆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个圆筒状叶鞘,叶鞘顶端具叶片。叶片秆近等长,柔弱,宽2-4mm,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部中肋具细刺。叶状苞片3,极展开,基中片极短,后期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生,极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长5-11mm,宽4.5-10mm,具密生的小穗;小穗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压扁,长约3mm,宽0.8-1mm,有1花;鳞片膜质,阔卵形,长2-3mm,白色,有锈斑,少为麦杆黄色,背面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1mm,淡黄色,表面密具细点。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边草丛中及海边沙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忌寒。宜先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将母株挖起,分成数蔸,每蔸留有3-4个茎,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种,盖土,稍压根部,浇水。

田间管理,生长期勤拔杂草。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类水为主。旱季注意灌水。

性状

性状鉴别,多皱缩交织成团。根茎细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节明显,具膜质鳞片,节上有细茎,断面粉白色。茎细具棱,深绿色或枯绿色。叶线形,基部鞘状,紫褐色,有的可见球形穗状花序,黄绿色。果实卵状长圆形,绿色,具细点。气微。

化学成份

全草含挥发油,牡荆素(vitexin)等黄酮类(flavonoids)。

鉴别

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滤纸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铝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试管中,水浴加热,加镁粉少许,滴加盐酸3-4滴,溶液显浅红棕色。

性味

味辛;微苦;甘;性平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风解毒;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尿;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毒。

2.《广州植物志》:主治赤白痢。

3.《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疟疾。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散风,除陈寒,止咳嗽。

5.《广西药植图志》:除风热,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

6.《南宁市药物志》:去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

7.《四川中药志》:治感冒风寒,无汗头痛,筋骨疼痛,恶寒发热。

8.《广东中药》Ⅱ:镇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热咳。

摘录

《中华本草》

扫码访问

可用医学百科App / 微信 / 手机浏览器 扫码

用户喜欢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