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水 2016年07月18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石水:1.水肿病之一;2.单腹胀;3.疝瘕类病证。

水肿病之一·石水

石水(stony edema[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等篇。为水肿病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中医药学名词》(2004):石水是指以反复发作的浮肿,蛋白尿,血压高,面白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医药学名词》(2010):石水是指以反复发作的腹部胀痛而硬,全身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石水的病因

多因下焦阳虚,不能司其开阖,聚水不化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石水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肝肾虚肿为身肿类型之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4.

《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肿,即《内经》肾水证也。肝肾虚肿之因,肝主施泄,肾主闭藏,肝肾之真阳不足,不能司其开阖,则小水不利。若阴精素虚,色欲太过,肝肾之真阴不足,虚火烁金,小水亦不利。《内经》所云,关门不利,聚水而生病也。”

石水的治疗

脉迟弦为肝肾真阳不足,脉细数为肝肾阴虚,治宜选用金匮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4.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水肿是指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医药学名词》(2010):水肿是指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水肿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多因外感风邪水湿、内伤饮食劳倦,致使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障碍,水液运行失常而泛溢为肿[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

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三脏发病可互相影响,如肾虚水泛,可逆于肺;肺气不降,失其通调使肾更虚,若脾虚湿盛,必损其阳,肾阳必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

感受外邪而发,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内分泌失调和营养障碍等疾患。

水肿的症状

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水肿的分类

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亦有以五脏而分,如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丹溪心法·水肿》:“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阳水

多外邪引发。

风邪袭肺:发病急,初起面目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偏于寒者,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湿邪困脾:全身浮肿,以四肢为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纳差胸闷,苔白腻,脉濡缓。

阴水

多脾肾阳虚而致。

脾阳不运:发病缓慢,足趺先肿,渐及全身,按之凹陷,沥色萎黄,神疲肢冷,脘闷腹胀,纳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肾阳虚衰: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尿量减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水肿的辨证分型

阳水·风水相搏证

阳水·风水相搏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阳水·水湿浸渍证

阳水·水湿浸渍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retention and diffusion of water-damp[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水湿内盛,浸渍肌肤,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以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阳水·湿热蕴结证

阳水·湿热蕴结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湿热内蕴,水湿外泛肌肤,以浮肿较剧,肌肤绷紧,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水肿的治疗

水肿治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如真武汤合理苓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虚证常由阳证转变而来,病情常虚实夹杂,治应兼顾[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亦需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咸、慎风寒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针灸治疗水肿有一定作用。

治疗须诊查发病原因,明确诊断,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刺灸法

体针:取三焦俞、水分、气海、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为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阳水加阳陵泉、复溜、合谷;面部肿甚加人中、前顶;阴水加脾俞、肾俞、足三里、气海、水分;便溏加天枢、神阙(灸);足跗肿甚加解溪、足临泣、商丘[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阳水

治则 疏风宣肺,健脾利水

处方 肺俞 列缺 三焦俞 水分 阴陵泉

方义 上部肿甚,治宜散发,肺俞乃肺经之气转输之处,配肺络列缺以宣肺,通调水道;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水分可分清浊为治水要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利湿行水。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阴水

治则 健脾温肾,助阳利水

处方 脾俞 肾俞 水分 三阴交

方义 下部肿甚,治宜分利,脾俞、肾俞温补脾肾,以奏温阳利水之功;水分穴分清别浊以治水;三阴交调理脾肾,输布津液。

随证配穴 下肢肿甚—阴陵泉。

操作 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耳针:取肝、脾、肾、脑、膀胱等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每次酌选2~3穴,中等刺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选穴 肺 脾 肾 膀胱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穴位敷药法

选穴 神阙或涌泉

方法 独头蒜5枚,田螺4个,车前子10g。车前子研细未,与大蒜、田螺共捣一起,敷神阙穴。或蓖麻子50粒,薤白3~5个,共捣烂敷涌泉,每日1次,连敷数日。

单腹胀·石水

石水指单腹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谓石水者,正指此也。”鼓胀指单腹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1.。《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

疝瘕类病证·石水

石水指疝瘕类病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小腹肿大,𩊅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胁下胀痛而不喘是也。”“石水者,先从四支小腹肿独大,其根在膀胱。”又《医门法律·水肿论》:“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以其水积胞中,坚满如石,不上大腹,适在厥阴所部,即少腹疝瘕之类也。”

关于疝瘕

疝瘕又名瘕疝、蛊[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黏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腹痛牵引腰背,治宜茴香丸[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