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黄散

处方

大黄 黄连 黄芩各120克

制法

上药三味,研细末。亦可为丸。

功能主治

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用法用量

每服2克,一日三次。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疡医大全》卷十七:三黄散

处方

生地(为君)蒲黄(为臣)牛黄(为佐)冰片(为使)

制法

上药共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治头痈,面痈,小儿丹毒。

用法用量

用芭蕉根计或侧柏叶汁和蜜调敷患处;若兼阴症,肿硬不消,因气凝血滞,或痰块结而不散,宜用姜汁、葱汁调敷。

摘录

《疡医大全》卷十七

《圣惠》卷八十四

方名

三黄散

别名

三黄汤

组成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栀子仁1分。

主治

小儿天行病,发黄,心腹胀急。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附注

三黄汤(《普济方》卷三六九)。

《卫生总微》卷十七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黄连(去须)半两,黄芩3分,甘草半两,玄胡索(去皮)半两。

主治

小儿因损伤,败血不出,但伤不断者。

用法用量

每服1分,用童便半小盏,酒三分之二,同煎4-5沸,热服。取下恶物,立愈。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幼幼新书》卷九引《吉氏家传》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郁金(大者3个),巴豆3粒,皂角7条。

主治

小儿急慢惊风,喉中有涎。

用法用量

每服1字,小儿半字,用冷茶调下。

制备方法

郁金,大者3个,以1个破作2边,用巴豆1粒去壳入在郁金内,用线系定。用水1盏,皂角6条截断,同郁金煮干为度,去皂角。又用一个如前入巴豆1粒,只以湿纸裹,入火炮,候纸干取出。又以1个生用,并巴豆1个亦生。通前共生熟3枚。先以郁金焙干为末,后以巴豆3粒入钵内研,入郁金令匀。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苦参1两。

主治

伤寒发黄,服药瘥后,未全除,余热发动。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用米饮调下,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黄丹2两(水飞),黄柏皮(去粗皮)4两,黄连(去须)4两,白矾1两(枯)。

主治

漏疮。

用法用量

津唾调敷。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牛黄、大黄、生地黄、木香、青黛各等分。

主治

肾疳。牙龈肿烂出血,牙齿摇动,口内气臭,身微潮热。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熟水调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本事》卷五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大黄1两(湿纸裹,甑上蒸),黄连半两(去须),黄芩(去皮)半两。

主治

衄血无时,小儿伤寒发黄。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新水调下;蜜水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太阴;黄连气味苦寒,入手少阴、太阳;黄芩气味苦寒,入手大阴、阳明。此阳气上逆,血热妄行,非大苦寒之药,不能使阳气下行,乃正治之方也。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方名

三黄散

组成

黄连(去须)2两,黄柏(去粗皮,炙)2两,臭黄(研)2两,赤小豆2两,水银半两(研)。

主治

小儿疮疥。

用法用量

旋取油调涂疮上。

制备方法

上5味,将黄连、黄柏、赤小豆3味捣罗为散,与水银、臭黄同研匀细。

方出《千金》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二六

方名

三黄散

别名

大黄散

组成

大黄1两,黄芩1两,黄耆1两,芍药半两,玄参18铢,丹参18铢,吴茱萸30铢。

主治

阴中痒入骨肉。

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附注

大黄散(《普济方》卷三二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