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疸 2016年09月27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注解

膏疸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所列九疸之一。以肺瘅为膏疸,症见身面皆黄,饮少而小便多[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治宜秦椒散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古代亦称黄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86.。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73.。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73.

详见黄疸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