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 2015年06月10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肝肾同源,中医名词,又称“乙癸同源”。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肝肾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也称乙癸同源。这里可有三层意思:①肝阴和肾阴互相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称。②肝和肾均内寄相火,且相火源于命门。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③和虚实补泻有关,即所谓“补肾即所以补肝”、“泻肝即所以泻肾”。[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9.

含义有三: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