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代码
ICD:F13
疾病分类
精神科
症状体征
1.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依赖 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因其具有耐药性与依赖性(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已列入国际精神药物公约管制。长期反复服用此类药物均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慢性中毒症状,并可涉及机体各个系统。
(1)精神症状:典型的急性精神症状是意识障碍和轻躁狂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无目的乱走、言语兴奋、欣快但易疲劳,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另外还可有反应迟钝、共济失调、注意或记忆受损。
①急性中毒:长期服镇静安眠药依赖的患者,在周期性大量服药阶段可出现急性精神症状。最典型的是意识障碍和轻躁狂状态。意识障碍可仅表现为躁动不安、无目的乱走,也可表现为复杂的意识朦胧状态,历时一般短暂,数小时至数天。轻躁狂兴奋是较特征性症状,临床上与躁郁症的躁狂状态不易鉴别。
②慢性中毒:长期大量服用者均可出现人格改变和明显的智能障碍。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丧失进取心及对家庭和社会失去责任感。找药成为生活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偷药、骗药、或置家人生活于不顾大量买药。患者一般极力隐瞒自己的服药史,否认依赖或虽承认依赖但对服药数量、病程经过撒谎,直至戒断症状出现,无法忍受时才向家人或医生苦苦求药。也有的患者千方百计将药物带入病房或利用会客让家人送药。
(2)躯体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胃肠功能不良;皮肤无光泽,面色灰暗。多汗,一紧张则大汗淋漓。皮肤划痕反应阳性。性功能明显低下或消失。常伴有药物中毒性肝炎。
(3)戒断综合征:一般于停药后1~3 天出现,依赖的剂量越大,药物的镇静作用越强,戒断症状越重。表现为周身不适、心慌、流泪、直立性低血压、可有癫痫发作,少数病人可有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言语杂乱、猜疑等类似重性精神病的症状,可历时1~2 周。文献报道,服司可巴比妥(速可眠)0.4g/d,停药后症状较轻,而0.8g/d 则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衰弱、震颤、焦虑等较重的不适感,其中约有75%的患者出现抽搐,6%患者出现谵妄。一般于2~3 周恢复。
2.抗焦虑药依赖 临床上应用抗焦虑药以来,有依赖性的抗焦虑药,如:氯氮(利眠宁)、安定、艾司唑仑、硝西泮(硝基安定),生临床上应用很广泛,且作用较明显,但同时有些人可体验到快感,因而很容易形成依赖。
(1)慢性中毒症状:连续用药后一般躯体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皮肤无光泽、腹泻、恶心呕吐、性功能低下以及失眠、焦躁不安、反应减慢、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情绪低落等症状。智能障碍不明显但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变。轻者意志薄弱易激惹,重者与巴比妥类药物所致的人格改变相同。神经系统体征有:肌张力低、腱反射低或消失,步态不稳等。严重的可有癫痫发作、谵妄。
(2)戒断综合征:停药后常有焦虑、失眠、出汗、震颤、厌食等症状。对抗焦虑药依赖的病人往往白天少服1 次即感难受,精神萎靡或兴奋。明显的精神症状多出现于停药的1~3 天之后,呈现焦虑、彻夜不眠、易激惹、欣快、兴奋、震颤、肌肉抽搐、头痛、胃肠功能失调与厌食、人格解体、感知过敏、幻觉妄想、癫痫,也有呈现谵妄状态。一般经过2~4 周消失。临床表现与巴比妥类药物戒断症状相似,但严重的戒断症状较少。
3.苯丙胺类药物依赖 苯丙胺类药物具有典型的精神兴奋作用。苯丙胺(amphetamine)在临床上最早应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和脑炎后帕金森症。文献记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些国家的士兵为了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大量服用此药。
苯丙胺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减少嗜睡及疲劳感,使病人机警、欣快。有中枢及周围拟交感神经的作用,能抑制突触部位对多巴胺的回收,使触突部位游离的多巴胺含量增高。小量如5~10mg 口服可解除疲劳,提高精神兴奋性。一般作用可维持约4h,继之出现疲劳嗜睡等。如每天小量服用很快产生耐药性,通常苯丙胺治疗剂量为10~15mg/d 产生耐受性的有些病人每天用量可大于1g。苯丙胺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躯体依赖性,依赖程度随用药的频繁而增强,用量加大又是增强其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苯丙胺的有效剂量与致死量相差很大,因此严重急性中毒少见,急性中毒时可有血压上升、出汗或恶心、呕吐等。大量使用可引起精神错乱、幻觉。严重者引起循环衰竭,昏迷甚至死亡。
(1)慢性中毒症状:长期服用引起慢性中毒。可有颜面红、瞳孔扩大、心率快、血压上升、眩晕、失眠、言语增多、紧张不安、腱反射增强。少食、少睡,精神活动无目的性。另外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焦虑、惊恐发作及性欲增强等精神定状。可出现类似偏执性精神病的症状或躯体衰竭。并可在幻觉、妄想支配下出现自杀或杀人等暴力行为。
(2)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全身倦怠感,情绪变化,继续停药则出现十分严重的戒断症状。病人有十分强烈的痛苦体验,焦虑、恐怖的噩梦,出现自杀者不少见。还可出现定向障碍甚至意识障碍;头痛、出汗、忽冷忽热感;剧烈的肌肉挛缩感,特征性胃肠道痉挛,使病人不能进食,加剧了病人的营养不良。戒断症状有夜间加重及引起谵妄的趋向。苯丙胺戒断症状中,以抑郁最常见,可在停药后48~72h 达到高峰,多在1~2 周内消失,也有迁延者。
(3)苯丙胺精神病:通常用甲基苯丙胺(methylamphetamine)30~100mg/d,3个月以内即可出现。一般应用苯丙胺类药物几个月可引起精神病,有诱因的病人即是使用治疗量也能引起。主要症状为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幻觉(以幻视多见)、感觉过敏、牵连观念、被害妄想。妄想内容虽零乱但与现实有联系。临床上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十分相似,但患者情感生动以及幻视多见,活动增加,是与精神分裂症相区别的要点之一。停药一段后,有时再用药又可诱发妄想。
根据国外的临床研究,目前认为苯丙胺精神病是指正在服药过程中产生,以妄想状态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而言。停药时出现戒断症状,则以抑郁多见。测定尿中苯丙胺有助于诊断,一般在用药2 天以内尿中可以测出。近年来青少年中甲基苯丙胺(俗名冰毒)已被广泛滥用。
5.可卡因类依赖 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中枢兴奋剂和欣快剂。1862 年成为局麻药以后,形成依赖已遍及世界。常用方法有皮下注射及鼻吸2 种,口服后在消化道被分解,效果明显减弱。可卡因对中枢及末梢神经的作用相同,主要抑制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回收,干扰儿茶酚胺被单胺氧化酶的分解,产生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
闪回现象(flash back):可卡因依赖患者一旦停药可有短暂的不安,乏力及情绪低落等症状,但度过这一时期可恢复到接近正常。然而用药中止1 个月以上,尽管体内并无此药存在,有时却突然出现用药时的类似症状,这种现象叫做闪回现象。以可卡因为代表的兴奋剂、致幻剂以及有机溶剂滥用多出现这种现象。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饮酒或环境变化导致的心理应激变化也容易诱发闪回现象。可卡因依赖患者为了避免不快感,不仅渴求对可卡因的反复使用,还常并用安定类和海洛因,导致多种药物滥用和依赖。
患者用注射方式滥用时,局部发生溃疡。吸入时发生鼻中隔穿孔。患者往往死于衰竭和呼吸麻痹。有报道(Grinspoon,1975)躯体依赖者每天可服500mg 之多,急性致死量估计在1.2g 左右。
6.大麻类依赖 印度大麻(marijuana)是仅次于阿片的古老致依赖的药物,其中枢作用有效成分为四氢大麻酚,由于世界上广泛滥用,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危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心的社会问题。低剂量长期使用突然停药后,戒断症状通常较轻。精神依赖也是中等程度。大量研究已证实动物和人对大麻能产生耐药性,少数研究表明不产生,习用以后,较小剂量仍能获得效应。给药的量及次数的多少对耐药性的发展是个重要因素。用药方法有口服、吸取及咀嚼,吸入比口服作用大3 倍。吸入7mg 即可使之欣快,14~20mg 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
7.其他物质依赖
(1)卡塔叶(khat)系东非及阿拉伯半岛种植的一种植物,生茎液中含有兴奋中枢神经的物质,具有与苯丙胺相似的效果,主要成分为叫Kathine 的一种生物碱,药理学上与苯丙胺相似,但作用较弱。
(2)致幻剂(hallucinogens)是一类能引起拟精神病症状的药物,用药后可改变情绪,改变许多感知功能并出现幻视、出现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但不会使服用者丧失自知力,他们往往清楚症状是药物引起的。本类药物也被称为拟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有麦角二乙酰胺,南美仙人掌毒碱等,它们虽无临床应用价值,但因滥用易成依赖。
(3)有机溶剂类依赖:有机溶剂依赖的报道大多在20 世纪60 年代及以后的时间,此类产品包括:黏着剂、工业溶剂、染料稀释剂、清洁剂、油漆、防冻剂、气溶胶推进剂(含氧化烃)、氯化溶剂、汽油、甲苯、丙酮日用胶水、气雾性胶水、亚硝酸异戊酯及建筑成型材料等。
急性过量吸入可导致谵妄或过度镇静、困倦以及昏迷,意识丧失,可致突然死亡,多数死亡原因可能是心律失常。另外,用塑料袋套在口鼻上吸入所造成的窒息是另一种常见的死亡原因。
严重者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损害心、肝、肾、脑等主要脏器,并导致死亡。慢性中毒可导致动机丧失综合征:无力、厌学、旷职,对生活丧失兴趣,并由于控制力缺乏出现冲动行为。与兴奋剂同样可有闪回现象,但较少见。
(4)酚环啶(phencyclidine,PCP)滥用:酚环啶为一种易于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在美国青少年中嗜用广泛,可以吸入,口服或注射,小剂量引起酩酊,肢体末端麻木感;中等剂量引起意识不清,激越,攻击性,精神病样症状,同时出现眼球震颤,血压升高。大剂量引起肌强直,共济失调,抽搐,张眼而对环境失去反应。严重过量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体温过高,抽搐,慢性滥用导致攻击行为与记忆损害。
8.烟草依赖 烟草使用可以追溯在2000 多年以前,最早用于中美洲土著人的宗教仪式中,或作为药物使用。1560 年法国人Jean Nicot 不遗余力在欧洲传播这样的观点:烟草是一种药物,能治许多疾病,认为吸烟对鼠疫等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有免疫力和预防作用。烟草的主要成分尼古丁(nicotine)就是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吸烟也受到当时各国君王的反对,如英王詹姆斯一世亲写檄文,论述吸烟的坏处;土耳其穆斯林将烟管塞进吸烟者的鼻子里;俄国沙皇发布命令,吸烟者一经发现,予以鞭打惩处;中国明朝皇帝甚至将烟贩子处以极刑。但以上措施并未能阻止烟草的蔓延,很快统治者就把惩罚变成了高额的税收,吸烟成了合法的行为,一直延续至今。
烟草依赖的治疗:烟瘾疗法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本文将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戒烟方法。
①行为疗法:行为治疗的权威人士之一,美国心理治疗家Wolpe 把行为治疗定义为:“一种应用行为理论和原则,减弱、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用行为治疗戒除烟瘾的报道很多,现分述如下。
A.厌恶疗法:所谓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指在适应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导入不良(厌恶)的刺激,经多次重复,形成条件反射,以改善适应不良行为。具体的方法有3 种:a.电击刺激厌恶疗法(electronic aversion therapy):b.快速吸烟(rapid smoking):较常用。具体为:快速,深度吸烟(每6s 吸1 口,持续10min 左右),吸烟者出现头晕呕吐感觉。此时的吸烟变成了恶性的刺激。Glasgow 追踪了6 个月后的戒烟效果,戒烟率为64%。c.内部厌恶疗法(covertaversion therapy):通过想象吸烟所带来的坏处,建立内部的厌恶条件反射,给自己找出一个与吸烟相对抗的意念。
B.松弛训练:松弛训练的方法有3 种:渐进松弛(progressive relaxation)、紧张调整法(tension control)和肌电生物反馈(biofeedback)。目前多将松弛与其他方法合并,在紧张、焦虑时,利用上述放松方法来代替吸烟。
C.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吸烟行为往往在食后、紧张时、讨论问题时、思考时等条件刺激下发生。因此治疗就要针对打破吸烟环境刺激与吸烟行为的纽带。具体为:逐步减少每天吸烟量,循序渐进,最后完全戒除。这段时间一般需2~3 周。
②认知疗法:Beck 的认知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是由歪曲的认知方式产生的,如纠正了歪曲的认知方式,则适应不良行为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消失。研究证明,认知方式影响吸烟行为,例如,有些吸烟者不相信吸烟影响健康,或通过利弊分析,认为吸烟利大于弊,或不认为自己已成瘾,想戒可以随时戒掉。因此,改变吸烟者的认知方式,提高戒烟动机,是维持长期戒烟的基本要素。改变认知方式的方法包括直接与吸烟者讨论吸烟的害处,戒除的好处,或通过小册子、幻灯片、录像带来达到上述目的。另外,尚需指导戒烟者如何在不吸烟情况下,应付不良的环境刺激,Mc-Farland 的5 天戒烟法主要采用认知纠正方法。日本的林高春氏改良《五日戒烟法》,加入行为矫正术,近期戒烟率为85.5%,1 年后随访,戒烟率37.2%。
③综合疗法(multi-component therapy):如前所述,引起吸烟的原因很多,而上述戒烟方法皆是针对吸烟的某一个侧面而设计的,显然单一的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目前戒烟多采用综合疗法。如将刺激控制、松弛训练、厌恶治疗并用,同时加入认知疗法。Glasgow 指出,同单一的治疗方法相比,综合疗法1年后戒烟率增加10%。
④药物治疗:
A.尼古丁替代:烟雾中所含尼古丁的药理作用,是烟瘾形成的重要原因。戒烟后,断绝了体内尼古丁的来源,则出现所谓的戒断症状。如特别想吸烟、注意力不集中、无力、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唾液分泌增加等。由于戒断症状的出现,使戒烟者望而生畏,影响了戒烟的成功率。替代疗法的原理为,在戒烟后,通过其他方式,供给体内丧失的尼古丁,从而缓解戒断症状。
尼古丁替代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把尼古丁加入口香糖(每个含尼古丁2mg或4mg),咀嚼后逐渐释放尼古丁,经口腔黏膜吸收入血。使用注意要咀嚼,而不是吞服。因经胃肠道吸收的尼古丁经肝大部分失活,发挥不了作用。二是把尼古丁放入特制的橡皮膏上,然后把橡皮膏粘贴在皮肤上,缓慢释放的尼古丁经皮肤吸收入血。目前使用的剂型有3 种:每小时释放0.5mg、1.0mg 或1.5mg,根据烟瘾的大小和戒断症状的强弱决定使用剂量。使用时应注意,每24h 更换1 次橡皮膏,最好不要贴在同一块皮肤上,以免对皮肤产生较强烈的刺激性。替代治疗分两阶段进行,第1 阶段:戒烟后,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或尼古丁橡皮膏,持续2 周至1 个月,如有戒断症状者可延长至2 个月。第2 阶段:逐步减少橡皮膏或橡皮糖的使用次数、剂量,最终停止使用,此时间约为2 周。
尼古丁口香糖戒烟的临床研究很多,Raw 等将尼古丁橡皮膏戒烟同心理治疗戒烟进行比较,用尼古丁橡皮膏的69 人中1 年后戒烟率为38%,而接受心理治疗的49 人中仅有14%戒烟。Clavel 等将戒烟者分为两组:一组服用尼古丁口香糖,1 年后戒烟率为26%,另一组服用不含尼古丁的口香糖,1 年后戒烟率为15%,两组之间差异很明显。Schneider 的研究发现,尼古丁口香糖能明显解除戒烟后的不适感(戒断症状),如极想吸烟,食欲增加、易激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前国外市场上还有尼古丁喷雾剂等。尼古丁喷雾剂和尼古丁口香糖戒烟制剂发挥作用较快,而橡皮膏发挥作用较慢,可将之结合起来,据称可增加戒断率。
口香糖的主要副作用为口腔黏膜溃疡、胃部不适、食欲降低,橡皮膏的主要副作用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
B.可乐定(可乐宁):多数吸烟者,特别是烟瘾较大者,在戒烟后皆出现戒断症状,不少研究表明,成瘾物质所致的戒断症状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过度兴奋。
可乐定为α2-受体兴奋剂,可以有效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兴奋,从而能抑制或缓解戒断症状的出现。Glassman 在1984 年首先使用可乐定戒烟。同安慰剂相比,可乐宁可以明显减轻戒烟后出现的焦虑不安、紧张、烦躁、极想吸烟等症状。后来Glassman 又把可乐定应用于临床,服药时间为3 周,每天剂量0.15mg~0.3mg,治疗结束后,服用可乐定的71 人中有61%戒了烟,而服用安慰剂的69人中仅有20%戒了烟。随访追踪6 个月,服可乐定者戒烟率为27%,服安慰剂者5%。
笔者曾对111 例戒烟者应用可乐定治疗,并加用行为治疗,其结果为:①服用可乐定者的戒烟率明显高于服用安慰剂者(69.0%对39.5%);②服用可乐定戒烟者的戒断症状轻于服用安慰剂者;③经过平均3 个月的观察,服可乐定者的戒烟率仍高于服安慰剂者,证明了可乐定戒烟的有效性。
可乐定的主要副作用为眩晕、口渴、思睡等,约有7%服药者因忍受不了戒断症状而停药。另外,可乐定还有降血压作用,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不构成临床的主要问题。
C.安非他酮(丁氨苯丙酮,Bupropion):安非他酮是单环类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为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理论上,安非他酮通过作用于中脑边缘被盖腹侧区、伏隔核的多巴胺活动,影响愉悦与犒赏过程。多中心研究表明,每天100mg、150mg、300mg 的安非他酮,治疗时间7 周。在治疗结束和1 年后,150mg/d、300mg/d 安非他酮组的戒断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在300mg 剂量组,体重增加较明显,但在1 年后的随访与安慰剂组差异就不显著了。安非他酮的其他副作用还有失眠、口干等。目前正在进行将安非他酮与尼古丁橡皮膏结合起来应用,以提高戒烟率的效果。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去甲替林也被用于戒烟之中。⑤防止再吸烟:多数研究表明,远期戒烟率较低,因此防止再吸烟是戒烟中最重要的一环。再吸烟的原因主要与社会的、心理的原因有关。
疾病病因
1.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在药物滥用和依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滥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党和国家十分警惕这一国际公害对我国的侵袭,但由于具有国际性,在我国某些地区又出现种毒、吸毒及贩毒者。
2.个体素质因素 形成药物依赖的因素除社会、文化、教育、家庭、经济、种族、职业、生活习俗等因素以外,还有内在因素,如遗传、代谢、神经生化等以及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个体因素。
3.心理因素
(1)个人特点:具有反社会性、情绪调节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即刻满足的人格特点。
(2)药物的心理强化作用:
①正强化:多数成瘾性物质都有增加正性情绪作用。
②负强化:成瘾性物质都有解除负性情绪作用。
(3)精神病理因素: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成瘾性药物以减轻症状。
4.生物学因素
(1)药物依赖和滥用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2)个体对药物的代谢速度、耐受性不同,成瘾的易感性也不同。
病理生理
药物依赖形成的机制:
1.受体学说 由于在动物脑内和人脑脊液中提出一种肽类物质,产生类似吗啡的效应称之为吗啡样因子(morphine like factor,MLF),或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它可能是一种中枢神经介质。此外,在脑内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吗啡类物质通过结合而发挥作用。在脑内还发现了特殊的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它是吗啡受体阻滞剂。观察18 种吗啡类药物,发现它们与受体的结合亲和力与在人体内的镇痛作用相平行,惟可待因例外。
2.代谢耐药性和细胞耐药性 代谢耐药性是指因药物代谢加快,在组织内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如给吗啡8h 后,测定脑内吗啡含量,有耐药性动物比正常动物的浓度要低。细胞耐受性是指因神经细胞有了某种适应性改变而致,神经细胞只有在血液中含有高浓度药物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这种细胞适应性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
3.生物活性胺的作用 注射吗啡后脑内5-羟色胺(5-HT)的更新率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而增高。
4.戒断综合征与失用性增敏 用药物或手术切断神经后,不论在中枢或周围均可出现“去神经增敏”,即阻断了神经输入后,引起去神经增敏现象。吗啡受体长期被吗啡阻断后出现耐药性增高的同时,也可由于依赖药阻断了受体出现失用性增敏,以致在停药过程中出现戒断综合征。另一种解释是某些神经元的活动被麻醉药阻断后,未受影响的神经元其活动代偿地增强,因此停药后出现兴奋过度现象。
5.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近些年来,有些人提出脑的“犒赏系统”(reward system)或犒赏中枢的概念,并将此概念同用药后产生的复杂感觉如欣快感和依赖的形成联系起来。犒赏系统在人类尚无明确定位,一般认为与中脑边缘系统如腹侧核、嗅结节、中央杏仁核等结构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各种行为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
诊断检查
诊断:
1.非依赖性物质所致依赖总的诊断原则
(1)有确切的成瘾性药物的服用史,其用量时间足以引起精神障碍。
(2)使用成瘾性药物后,出现心理和生理症状、行为改变。如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症状、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以及人格改变等。
(3)社会功能受损。
2.各类非依赖性物质所致依赖的诊断
(1)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依赖: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因其具有耐药性与依赖性(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已列入国际精神药物管制。但因为其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并广泛应用的药物,品种又多,所以形成依赖的潜在危害很大。其中对巴比妥类和甲喹酮、格鲁米特、水合氯醛等所形成的依赖最为常见。其诊断首先要了解有无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史,再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巴比妥类药物慢性中毒应与慢性酒中毒相鉴别,其戒断时的癫痫发作要与各类痉挛性疾病鉴别。
(2)抗焦虑药依赖:有依赖性的抗焦虑药,如:氯氮卓、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仑、硝西泮,生临床上应用很广泛,且作用较明显,但同时有些人可体验到快感,因而很容易形成依赖。
其诊断有服用抗焦虑药的事实,停药1 周内出现戒断症状等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但对以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症状应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
(3)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苯丙胺类药物具有典型的精神兴奋作用。苯丙胺最早是用来治疗发作性睡病和脑炎后帕金森症。由于它可提高精神兴奋性、解除疲劳,因此有些人为保持旺盛的精神而长期服用,从而形成依赖或苯丙胺精神病,大量使用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诊断首先有服用苯丙胺病史及临床特征;其次排出非躯体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所致。
(4)可卡因依赖:可卡因是由古柯叶中提取的生物碱(古柯碱)。是一种中枢兴奋剂,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不明显。其临床表现与苯丙胺依赖相类似。诊断有明显的可卡因滥用史,并对可卡因产生耐受性。撤药后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5)大麻类依赖:大麻是古老的依赖药物,其精神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主要影响人的精神活动,而对生理功能影响不大。诊断可根据服用大麻史及从患者身上嗅出大麻燃烧后的香味,以及典型的欣快、焦虑、猜疑以及时间、空间、定向障碍等症状做出诊断。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符合并发症的阳性改变。
其他辅助检查:符合非依赖性物质所致依赖辅助检查:包括血及体液、排泄物的非依赖性物质阳性检出。
鉴别诊断
注意排出非躯体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所致精神症状。对以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症状应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
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基本同于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由于患者对依赖药物的强烈渴求,以致无法摆脱这种欲望。因此,戒药应该在住院条件下严格地按照精神病院制度进行。住院期间也应杜绝一切药物来源,住院时应严格防止将药带进医院,这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药物剂量递减法 包括依赖药物和替代药物剂量的递减,除酒依赖以外,适用于各种药物依赖者。如用药时间短,依赖程度轻可考虑1 次停掉。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的戒断症状常很严重,可引起癫痫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递减速度因人和药而异。如身体健康的青壮年,依赖的药量也不太大,可在3~7 天内停完。如体弱、老年人、病程长的患者为避免戒断中出现心血管的意外或虚脱,宜缓慢减,可1~2 周左右减完。同时可采用常温冬眠疗法,首日氯丙嗪、异丙嗪各25mg 肌注,2~3 次/d;第2 天改为口服氯丙嗪50~200mg、异丙嗪50mg,3 次/d,连用5 天。总之,戒药过程中使之略有不适,但能耐受,不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为宜。用替代递减法治疗阿片类依赖,如用美沙酮替代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国外关于美沙酮替代递减的用药原则,多为“首日量维持3 天,递减先快后慢”,用药时间通常为21 天。该法虽能有有效地控制戒断症状,但波动较大,用药时间也较长。国内有采用此法的,也有根据美沙酮14 天替代递减个体化给药方法,可使戒断症状程度轻和波动小。美沙酮替代递减法对阿片类依赖有肯定的疗效,但不能解决戒毒后的心理依赖,心理依赖还应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另外,美沙酮本身又有依赖性,应予重视。可乐定快速无成瘾性戒毒治疗:可乐定(clonidine),为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临床通常使用为降血压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有文献报道此药可解除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由于其本身不具有成瘾性,所以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戒毒治疗药物,国内已有用此药戒毒的报道。烟草戒断选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可乐定抑制中枢NE 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达到消除尼古丁戒断症状的目的。可乐定0.15~0.3mg/d,连续服用3 周,61%的人可戒除烟瘾。
2.冷火鸡戒断法 指硬性停药,7~10 天即完成戒断,简单快速,但痛苦较多,年老体弱者不适用。主要用于阿片类药物的戒断治疗。
3.支持疗法 各种支持疗法十分重要,以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减轻戒断症状及急慢性中毒症状。北医大精研所采用促大脑代谢疗法可以改善病人躯体状况,减轻戒断症状及急慢性中毒症状。28.75%谷氨酸钠200ml+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0.1g+辅酶A100u+维生素C 3g+10%葡萄糖500ml 静脉点滴,1 次/d,30 天为1 疗程。该研究所还曾对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和抗焦虑药依赖的33 例患者在采用促大脑代谢疗法前后进行了记忆量表测查,除“人像特点回忆”外,其他各项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这其中虽不能排除停药后记忆力的自然恢复,但可说明此法对改善记忆力有效。
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对减轻各种中毒症状及戒断时的各种躯体及自主神经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一般20~30 次为1 疗程。另外,应口服大量各种B 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传统医学,中医中药中扶正祛邪调整全身,针灸疗法也经济简便。
4.对症疗法 患者在戒药过程中往往有睡眠障碍,采用中成药及针灸、电针等能改善睡眠障碍。小量抗精神病药也适用于戒断症状的幻觉、妄想、谵妄状态等,在巴比妥类镇静安眠药戒断时应慎用,以免促使痉挛发作。对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治疗。国内有报道用亚冬眠疗法(首次氯丙嗪、异丙嗪各25mg 2~3 次/d,第2 天起改为口服氯丙嗪50~200mg、异丙嗪50mg 3 次/d,共5 天)可减轻戒断症状,尤其减轻阿片类的戒断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实验研究证明用神经介质或与此有关的药物抑制或缓解戒断症状,因尚在实验研究中,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5.综合疗法 对药物依赖患者的治疗单采用一种方法很难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1)心理治疗:对所有患者都要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
(2)行为治疗:
①厌恶疗法:
A.电击法当患者吸烟时,予以电刺激,使吸烟行为和电刺激后不适感相结合,建立条件反射,从而对吸烟产生厌恶。
B.快速吸烟法每6 秒快吸深吸10 口即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从而对吸烟产生厌恶。
C.想象疗法找到一个吸烟的不良场景,通过想象产生厌恶。
②松弛疗法:包括紧张调整法、肌电生物反馈法等。
并发症
一方面因日常生活不规律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另一方面非依赖性物质所致依赖易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
预后及预防
预防: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的预防重点是:重视并加强科教宣传;严格药政管理;加强心理治疗,减少生活事件、家庭及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的滥用,并重点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及管理。
流行病学
近数十年来,欧美、亚洲许多国家海洛因、阿片等麻醉品依赖者,大量急剧增加,已在许多国家形成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美国每1000 人口中,海洛因依赖者达到8.5 人(Alarcon,1968)。美国政府估计在美国阿片类依赖者在1977 年、1980 年都接近50 万人(Jerome Jaffe,1989)。美国学生中应用阿片类毒品者占学生1%~4.7%以上(Koeb,1982)。在国外药物依赖主要是以青少年,海洛因依赖者占多数,而且以娱乐或以享受快感为目的,且应用多种依赖药物。由于海洛因毒性大、并发症严重,引起自我中毒和自杀者大量增加,以致此种患者死亡率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