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 2009年01月2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显微镜下多发性微小动脉炎,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

疾病代码

ICD:J98.8

疾病分类

呼吸内科

疾病概述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nonspecific systemic small vesselnecrotizing vasculitis SVN) , 既往亦称显微镜下多发性微小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现国际通用的病名为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在血管炎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Wegener 肉芽肿。

本病的肺部病变发生率为20%~30%,临床有典型的三联症:咯血、贫血和胸部X 线片示肺泡出血征象。咯血、贫血是常见症状,甚至可发生致命性的大咯血,同时由于肺部气体交换障碍,病人可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约12%病人因呼吸衰竭死亡。

疾病描述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nonspecific systemic small vesselnecrotizing vasculitis SVN) , 既往亦称显微镜下多发性微小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现国际通用的病名为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在血管炎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Wegener 肉芽肿,有作者认为它是古典微动脉结节病的一个分支,但自1952 年Zeek 分类起逐渐发现了它的一些新的特征,从而逐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疾病种类,特别是1982 年Davis 等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heutrophilic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后,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1994 年Jennette 根据坏死性血管炎病人ANCA 阳性与否提出了一类新的血管炎-ANCA 相关性血管炎,它包括Wegener 肉芽肿、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和Churg-Strauss 综合征,这一概念经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验证实而被广泛接受。成为国内外血管炎研究的热门课题,因为据一项英国的研究证实在所有坏死性血管炎病例中50%病人属于ANCA 相关性血管炎,国外一些专家已制定出新的诊断标准。

症状体征

本病的肺部病变发生率为20%~30%,临床有典型的三联症:咯血、贫血和胸部X 线片示肺泡出血征象。咯血、贫血是常见症状,甚至可发生致命性的大咯血,同时由于肺部气体交换障碍,病人可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约12%病人因呼吸衰竭死亡。本病肾脏损害率高且症状严重,肾脏受损的表现要多于肺部表现,约70%有肾功能损害,常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造成病人死亡,因肾功能衰竭造成的死亡率要高于呼吸衰竭。胸片表现为肺充血征,双侧肺野呈模糊阴影,属肺泡炎性和充血性病变,间质有浸润性改变,病变为双侧对称性变化。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

病理生理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nonspecific systemic smallvessel necrotizin gvasculitis SVN),既往亦称显微镜下多发性微小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arteritis),现国际通用的病名为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病变为肺毛细血管炎,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泡间隔及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及核尘,部分小血管有血栓形成及纤维素样坏死。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的肺部病变发生率为20%~30%,临床有典型的三联症:咯血、贫血和胸部X 线片示肺泡出血征象。咯血、贫血是常见症状,甚至可发生致命性的大咯血,同时由于肺部气体交换障碍,病人可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约12%病人因呼吸衰竭死亡。本病肾脏损害率高且症状严重,肾脏受损的表现要多于肺部表现,约70%有肾功能损害,常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造成病人死亡,因肾功能衰竭造成的死亡率要高于呼吸衰竭。胸片表现为肺充血征,双侧肺野呈模糊阴影,属肺泡炎性和充血性病变,间质有浸润性改变,病变为双侧对称性变化。

实验室检查有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为血性液,巨噬细胞内有吞噬的含铁血黄素。近年来ANCA 研究发展对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有了极大的帮助,对本病有意义的ANCA 抗体为核周ANCA(P-ANCA),其抗原为髓过氧化酶(MPO),其抗原抗体复合物为MPO-AN-CA,运用ELISA 法和免疫荧光法结合可使MPA 的诊断阳性率达到70%,尤其是高滴度的MPO-ANCA 对确诊MPA 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通过监测MPO-ANCA 的滴度变化还可判断疾病的轻重、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是目前本病诊断最新和最有前景的诊断技术。本病的确诊仍需肺活检,活检组织的主要病变为肺毛细血管炎,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泡间隔及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及核尘,部分小血管有血栓形成及纤维素样坏死。表1 为日本厚生省1996 年制定的MPA 诊断标准,鉴于我国目前尚无类似标准,故介绍以供参考。

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降低。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为血性液。巨噬细胞内有吞噬的含铁血黄素。

3.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近年来ANCA 研究发展对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有了极大的帮助,对本病有意义的ANCA 抗体为核周ANCA(P-ANCA),其抗原为髓过氧化酶(MPO),其抗原抗体复合物为MPO-AN-CA,运用ELISA 法和免疫荧光法结合可使MPA 的诊断阳性率达到70%,尤其是高滴度的MPO-ANCA 对确诊MPA 有非常高的价值。

其他辅助检查:胸部X 线片示肺泡出血征象,双侧肺野呈模糊阴影,属肺泡炎性和充血性病变,间质有浸润性改变,病变为双侧对称性变化。肺活检组织的主要病变为肺毛细血管炎,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泡间隔及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及核尘,部分小血管有血栓形成及纤维素样坏死。

鉴别诊断

应与肺部感染和肿瘤、化学物吸入引起急性肺损伤相鉴别。

治疗方案

1.常规治疗 MPA 的常规治疗为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泼尼松,激素对肺出血的疗效尤为显著,治疗24~48h 出血减轻,10~14 天可缓解。标准的化疗方案尚未统一,现介绍2 组英美临床确认的方案。

(1)美国NIH 1992 年标准方案:

①初始治疗:环磷酰胺2mg/(kg·d),最大5mg/( kg·d);泼尼松1mg/( kg·d)。

②维持治疗:病人缓解后,环磷酰胺维持治疗至少1 年,每2~3 个月降低剂量25mg。泼尼松连续应用4 周后,在接下来的1~3 个月内将剂量降至60mg以下,此后逐月减量,直至病人单独应用环磷酰胺即可控制时停用。

③疗效:完全缓解率75%,部分缓解率16%,两年复发率50%。

④副作用:发生率43%,主要有应用环磷酰胺造成的出血性膀胱炎、膀胱癌以及激素引起的感染。

(2)英国Savage 及其合作者方案:

①初始治疗(4~6 个月):环磷酰胺2mg/(kg·d),最大:150mg/d,年龄>60 岁者:25mg/d,保持白细胞>4.0×109/L;泼尼松1mg/( kg?d),最大80mg/d,见效后至6 个月时降至10mg/d。

②维持治疗(6~24 个月):硫唑嘌呤2mg/(kg·d);泼尼松5~10mg/d。

③升级治疗:主要针对病情严重伴血Cr>500mmol/L 和(或)肺出血病人。A.应用4.5%~5%人血白蛋白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在14 天内置换7~10 次,总置换量60ml/kg。B.连用3 天醋酸泼尼松龙:15mg/(kg·d),年龄<60 岁病人可合用环磷酰胺25mg/(kg·d)。

④注意事项:大剂量环磷酰胺静注疗效不肯定;对不能耐受环磷酰胺者可用环孢素、甲氨蝶呤替换。

2.高剂量免疫球蛋白静注(IVIG)治疗 IVIG 疗法是近年来治疗血管炎性疾病的新方法,它来源于实验室临床实践观察,实验观察表明:IVIG 可以以一种预测ANCA 的遗传性反应方式来中和ANCA 诱发的反应;临床研究发现:在其他自主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应用IVIG 方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率,在一组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无效的难治性病人中(包括11 例MPA)应用IVIG 治疗2 个月后的完全缓解率达50%,余者均部分缓解,治疗前后病人的血沉、C-反应蛋白、ANCA、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1 年后追踪19 例病人仍保持缓解,6 例部分缓解,仅1例因毒血症死亡。同时上述病人伴用的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剂量也明显降低(降低50%以上)。另外一组单独应用IVIG 治疗的6 例病人中(含3 例MPA),1 年后4 例病人仍保持稳定。应用IVIG 治疗的副作用轻微,仅有少许皮疹、头痛、关节痛,个别病人有一过性Cr 增高,停药后自行缓解。IVIG 的应用剂量要大,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不低于2.0g/kg。

3.其他治疗 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治疗方法有: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T 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具体剂量及用法尚处于探讨阶段而无确论,对于病毒(如乙肝病毒)引起的血管炎可试用干扰素治疗。目前常用的有Alphy 及Garma 型,用法:100 万U/d 肌注或300 万U 隔2 天肌注,疗程1~3 个月。

并发症

常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造成病人死亡,因肾功能衰竭造成的死亡率要高于。

预后及预防

预后:病人可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约12%病人因呼吸衰竭死亡。本病肾脏损害率高且症状严重,肾脏受损的表现要多于肺部表现,约70%有肾功能损害,常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造成病人死亡,因肾功能衰竭造成的死亡率要高于呼吸衰竭。

预防:

1.年龄>60 岁及肾功能中度以上受损者,环磷酰胺剂量降至25mg/d。

2.如血白细胞总数<4.0×109/L 或中性粒细胞<2.0×109/L,则立即停用免疫抑制剂。

3.皮质激素开始用量要大,维持使用时可换用常效制剂或日间高低剂量交替使用。

流行病学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在血管炎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Wegener 肉芽肿,有作者认为它是古典微动脉结节病的一个分支,但自1952 年Zeek 分类起逐渐发现了它的一些新的特征,从而逐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疾病种类,特别是1982 年Davis 等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ic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后,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1994 年Jennette 根据坏死性血管炎病人ANCA 阳性与否提出了一类新的血管炎-ANCA 相关性血管炎,它包括Wegener 肉芽肿、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和Churg-Strauss 综合征,这一概念经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验证实而被广泛接受。成为国内外血管炎研究的热门课题,因为据一项英国的研究证实在所有坏死性血管炎病例中50%病人属于ANCA 相关性血管炎,国外一些专家已制定出新的诊断标准。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