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 2013年08月0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毒蛇咬伤后引起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为蛋白质,系多肽和多种酶组成。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主要见于我国南方农村、山区,夏秋季节发病较多。临床表现因蛇毒的种类不同而异。主要有神经毒症状和血液毒症状。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在近心端扎上止血带,冲洗伤口及扩创,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同时可内服及外敷蛇药如南通蛇药、上海蛇药、注射抗蛇毒血清等。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威胁着十亿人口的广大地区。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表、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伤。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毒蛇咬伤部常留两排深而粗的牙痕。无法判定是否毒蛇蛟伤时,按毒蛇咬伤急救。

疾病名称

毒蛇咬伤

英文名称

venomous snake bite

分类

皮肤科 > 寄生虫、昆虫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 > 其他动物所致的皮肤病

ICD号

B88.8

流行病学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威胁着十亿人口的广大地区。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毒蛇咬伤主要见于南方农村、山区,夏秋季节发病较多,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

病因

毒蛇咬伤后引起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为蛋白质,系多肽和多种酶组成。

毒蛇的分类

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蛇毒的毒性强度

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

发病机制

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由于蛇毒中的磷脂酶A和极体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产生明显的水肿。

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蛇毒的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分为两大类症状。

神经毒症状

神经毒局部症状不明显,仅有瘙痒、麻木感。一般咬后2~5h出现肌肉麻痹症状,如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死亡。

血液毒症状

血液毒局部症状显著,剧痛,明显肿胀,伴瘀斑、血疱或组织坏死、溃烂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有发热、烦躁不安、心律失常及各种出血等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循环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某些毒蛇咬伤后可出现上述两类症状的混合表现。首先需要识别毒蛇。另外,在毒蛇经常出没地区应加强个人防护。

毒蛇咬伤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

诊断

被毒蛇咬伤,伤口并有毒蛇牙痕,临床表现有神经毒症状或血液毒症状, 局部症状显著,剧痛,明显肿胀,伴瘀斑、血疱或组织坏死、溃烂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有发热、烦躁不安、心律失常及各种出血等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循环衰竭或肾功能衰竭。

毒蛇咬伤的治疗

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在近心端扎上止血带,冲洗伤口及扩创,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同时可内服及外敷蛇药如南通蛇药、上海蛇药、注射抗蛇毒血清等。伴全身症状者应给予相应的抢救及治疗。

预后

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死亡。

毒蛇咬伤的预防

在毒蛇经常出没地区应加强个人防护。

相关药品

南通蛇药、上海蛇药、磷脂、组胺

相关检查

5-羟色胺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