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素瘤 2009年01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乳溢-闭经综合征,泌乳素瘤,催乳素分泌瘤,prolactin-producing tumor,prolactinoma

疾病代码

ICD:D35.2

疾病分类

内分泌科

疾病概述

泌乳素瘤(prolactinoma)和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是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疾病。泌乳素瘤是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女性居多,男性少见。

疾病描述

催乳素瘤是指垂体分泌PRL 的肿瘤,在垂体功能性(有分泌性)肿瘤中发生率占首位。典型泌乳素瘤的临床表现有闭经、溢乳、不孕(育)、高泌乳素血症及垂体可有占位性改变。

泌乳素瘤(prolactinoma)和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是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疾病。泌乳素瘤是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女性居多,男性少见。在垂体腺瘤中泌乳素瘤占50%~55%。120 例生前并无垂体疾病症状的尸检报告发现27%的人有垂体微腺瘤,无年龄、性别差异。虽然生前大多数人并无内分泌紊乱的表现,但这些微腺瘤经免疫组化分析表明有41%属泌乳素瘤。临床上有症状的泌乳素微腺瘤一般不会长成大腺瘤,血泌乳素(PRL)浓度升高也不明显,甚至可以下降。部分腺瘤有侵袭性,以后出现腺瘤增大及血PRL 增高,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症状体征

PRL 瘤引起的高PRL 血症的临床表现因年龄、性别、高PRL 血症持续时间及肿瘤大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虽然尸检所发现的PRL。微腺瘤在流行病学上无性别差异,但临床PRL 瘤以女性病人常见,多发生于20~40 岁。女性PRL瘤常表现为溢乳-闭经综合征。肿瘤大小与患者血清PRL 浓度呈正相关,肿瘤越大,PRL 水平越高,症状越明显。

1.女性PRL 瘤 多为微腺瘤,见于20~30 岁青年。典型症状为闭经-乳溢-不育叁联征。继发闭经多见,约占90%。乳溢是本症主要表现,多为触摸性泌乳,占50%~90%。性功能障碍约占60%,主诉性欲减退或缺如、性感丧失、性高潮缺如、交媾痛等。其他性腺功能减退的症状有经期缩短、经量稀少或过多、月经延迟及不孕。此外,因血清降低引起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等症状。女性青少年患者可发生青春期延迟、生长发育迟缓及原发性闭经。流产者约30%。还有伴随的代谢障碍表现如肥胖、水钠潴留等症群。闭经-不育可由于高泌乳素血症对性功能的抑制作用所致,表现于下丘脑水平,由于它干扰了正常的雌激素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RH)分泌的正反馈作用而致LH 高峰与排卵。近来有人提出PRL 使内源性阿片多肽(EOP)受体的活性增加,EOP 影响DA的变化有关。PRL 可能增加了正中隆起外栅区DA 释放,从而抑制LRH 释放,降低了垂体-性腺轴功能;还作用于卵巢水平,PRL 竞争制抑卵巢受体对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可致黄体功能不足,使孕酮合成障碍和轻度雌激素合成障碍等,从而导致月经紊乱,闭经。排卵停止又可致低雌激素血症,进而引起阴道分泌减少、性交疼痛以及性欲减退等。月经紊乱有人认为与血清PRL 水平有关,与肿瘤大小也有关,当其处于微腺瘤(<10mm)阶段时仍有受孕可能,但流产机会比正常人多。部分长期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由于低雌激素血症可发发生骨密度减低,如伴发肾上腺产生去氢异雄酮过多,还可发生轻度多毛、痤疮。此外,女性泌乳素微腺瘤多在闭经-不育治疗中,由于外源性雌激素的刺激而致肿瘤迅速扩大,因而值得临床注意。

2.男性PRL 瘤 男性泌乳素瘤诊断时一般较大,常向鞍上发展,但相对少见。主要表现性功能减退的症状,约占83%,可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如程度不等的性欲减退、阳痿,男性不育症及精子数目减少。由于症状进展缓慢且有较大波动,不易引起患者注意,就诊时大多较晚,此时影像学检查证实已多为大腺瘤,神经压迫症状较明显。体格检查可发现病人胡须稀疏,生长缓慢,阴毛稀少,睾丸松软。男性青少年患者青春期发育及生长发育停止,体态异常和睾丸细小。此外,男性约69%可肥胖。

3.肿瘤压迫症群 多见于大的或晚期PRL 瘤及其他类型垂体腺瘤、下丘脑及鞍旁肿瘤因瘤体巨大向鞍上扩展而阻断PIF 引起高PRL 血症者。最常见的局部压迫症状是头痛和视觉异常。头痛的原因多为大腺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伴恶心、呕吐。男性PRL 瘤患者头痛发生率较女性患者高,约为63%。有些PRL 微腺瘤虽然占位病变不明显,也可出现头痛(50%),其原因尚不清楚。

垂体肿瘤向上扩展压迫交叉时;可出现视觉异常症,如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眼外肌麻痹等。最典型、常见的是由于视交叉受压引起的双颞侧偏盲。压迫部位不同,视野缺损形式也各异。压迫视束时产生同侧偏盲,压迫视神经时出现单眼失明。早期压迫症状不重,但由于营养血管被阻断、部分神经纤维受压出现视力下降及视物模糊。后期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垂体肿瘤可引起以下5 种类型视野缺损及视力减退:

(1)双颞侧偏盲:为最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占80%。因垂体肿瘤压迫视交叉的前缘,损害了来自视网膜鼻侧下方、继而鼻侧上方的神经纤维所致。开始为外上象限的一个楔形区域的视野发生障碍,继而视野缺损逐渐扩大到整个外上象限,以后再扩展到外下象限,形成双颞侧偏盲。在早期先出现对红色的视觉丧失,用红色视标做检查易早期发现视野缺损的存在。患者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2)双颞侧中心视野暗点(暗点型视野缺损3):此类型视野缺损约占10%~15%,由于垂体肿瘤压迫视交叉后部,损害了黄斑神经纤维。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同时检查周边和中心视野,以免漏诊。此类型视野缺损也不影响视力。

(3)同向性偏盲:较少见(约5%),因肿瘤向后上方扩展或由于患者为前置型视交叉(约占15%)导致一侧视束受到压迫所致。患者视力正常。此型和前一类型视野缺损还可见于下丘脑肿瘤,如颅咽管瘤、下丘脑神经胶质瘤及生殖细胞瘤。

(4)单眼失明:此种情况见于垂体肿瘤向前上方扩展或者患者为后置型视交叉变异者(约占5%),扩展的肿瘤压迫一侧视神经引起该侧中心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对侧视野、视力均正常。

(5)一侧视力下降对侧颞侧上部视野缺损:此型和前一型均很少见,其原因是向上扩展的肿瘤压迫一侧视神经近端与视交叉结合的部位。在该部位有来自对侧的鼻侧下部视网膜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此形成一个襻(解剖学称为Wibrand 膝)后进入视交叉内。临床上,一般出现视野缺损时瘤体已较大,但少数微腺瘤患者出可出现双颞侧偏盲。这种情况是因为视交叉和垂体为同一血液供应来源,视交叉中部的血液供应薄弱而垂体瘤的血流灌注丰富,产生“盗血”而引起双颞侧偏盲。经蝶窦手术切除微腺瘤后可纠正视野缺损。肿瘤向蝶鞍两侧生长可压迫海绵窦,压迫第Ⅰ、Ⅲ、Ⅳ、Ⅴ、Ⅵ对脑神经。嗅神经受压迫时出现嗅觉丧失;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受压则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第Ⅴ对脑神经受压出现继发性叁叉神经痛和头面部局部麻木症状。巨大的腺瘤向大脑额叶、颞叶发展可引起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等。肿瘤侵蚀鞍底可造成脑脊液鼻漏。巨大的PRL 瘤尚可引起单侧眼球突出和双眼瞳孔不等大。当PRL 大腺瘤压迫周围正常的腺垂体组织时可引起GH、ACTH、TSH、LH、FSH缺乏,出现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

4.骨质疏松 PRL 瘤患者长期高PRL 血症可致骨质疏松,于1980 年由Kibanki等首次报道。本症有时可为首诊症状。男性患者在纠正高PRL 血症及性腺功能恢复正常后,桡骨干骨密度增加而椎骨骨密度无明显改变;PRL 水平正常而性腺功能未能恢复者骨密度不增加。Schlechte 等的研究表明,PRL 病病人经手术治疗后,即使血中PRL 水平恢复正常,骨密度仍低于正常对照。提示血清PRL 水平增高对促进骨质丢失发挥一定的作用。

5.急性垂体卒中 某些生长较快的PRL 瘤,也可发生瘤内出血,出现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急剧下降等脑神经压迫症状,甚至出现昏迷和眼球突出,需紧急抢救。抢救成功后患者多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症。

疾病病因

高PRL 血症原因众多,详见表1。除生理性高PRL 血症外,还有病理性、药物性原因。原因不明者称为特发性高PRL 血症。

1.病理性高PRL 血症 病理性高PRL 血症多见于下丘脑-垂体疾病,以PRL瘤最为多见。除PRL 瘤(或含有PRL 瘤的混合瘤)外,其他下丘脑-垂体肿瘤、浸润性或炎症性疾病、结节病、肉芽肿以及外伤、放射性损伤等均是由于下丘脑多巴胺生成障碍或阻断垂体门脉血流致使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不能到达腺垂体所致。由于泌乳素释放因子(PRF)增多引起高PRL 血症的情况见于原发性甲减、应激刺激和神经源性刺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清除PRL 障碍而导致高PRL 血症。肝硬化患者由于雌激素和PRL 在肝脏的灭活障碍致血PRL 升高。某些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也可出现高PRL 血症,但与疾病的活动性和血清学异常无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高PRL 血症的原因不明。高泌乳素血症可伴或不伴溢乳。

2.药物性高PRL 血症 能引起高PRL 血症的药物众多,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某些抗高血压药、阿片制剂及H2 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等。其中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一些具有安定、镇静或镇吐作用以及抗抑郁、抗精神病类药物。在常用剂量时血PRL 一般不超过100μg/L。口服多潘立酮5~7 天后所致高PRL 血症水平在35~70μg/L 之间,偶可明显升高,被误诊为PRL瘤。由于氯丙嗪和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的作用最强,25mg 氯丙嗪可使正常人血清PRL 水平增加5~7 倍,故常用于PRL 的动态试验以协助PRL 瘤的诊断。

3.PRL 瘤 PRL 瘤的发病机制曾有过几种假说。以往认为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是PRL 瘤形成的原因,但大规模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尤其是低剂量的雌激素和PRL 瘤的形成并无联系。现认为垂体的自身缺陷是PRL 瘤形成的起始原因,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仅起着允许和促进作用。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腺垂体肿瘤中找到一些候选基因,其中与PRL 瘤有关的肿瘤激活基因有肝素结合分泌性转型基因(heparinbinding secretory transforming gene,HST)、垂体瘤转型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肿瘤抑制基因有CDKN2A 基因和MENI 基因,后者在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I 型患者中被发现。由于这些基因的变异,解除了垂体干细胞的生长抑制状态,转化成某种或几种腺垂体细胞,并发生单克隆增殖。在下丘脑激素调节紊乱、腺垂体内局部形成肿瘤,导致某种或几种腺垂体激素自主性合成和分泌。特异性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有助于微腺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并为选择合适的随访方案提供依据,对家族性MEN-I 进行家族筛查也将成为可能。

病理生理

PRL 瘤的发病机制,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取得进展以来,目前认为垂体PRL 分泌细胞原发的内在缺陷(primary intrinsicdefects)是PRL 瘤形成的起始原因,下丘脑调节垂体PRL 细胞功能紊乱仅起着允许和促进作用。二者均参与了垂体PRL 瘤的发生。

实验表明,雌激素可使实验大鼠形成PRL 瘤,认为雌激素的作用是降低了增生抑制因子(PIF),削弱了下丘脑对PRL 细胞的调节。临床上,育龄妇女PRL 瘤发病率最高,妊娠使原有PRL 瘤明显增大,约10%的PRL 瘤是在妊娠后发生的,以及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治疗使约90%的PRL 瘤病人血清PRL 水平下降,并可使瘤体缩小等均提示PRL 瘤病因上存在着多巴胺即PIF 作用的不足。

另一方面,实验和临床均显示PRL 瘤有很强的功能自主性,从而认为PRL 瘤对下丘脑调节激素反应异常系肿瘤细胞自身的内在缺陷继发的功能紊乱。近年来,通过利用X 染色体失活分析,证实了大多数垂体PRL 瘤起源上是来自单个PRL 细胞的异常克隆,表明肿瘤起源于垂体PRL 细胞自身原发缺陷。这一发现,结合上述临床和实验研究,可用分阶段理论来解释PRL 的发生,即肿瘤发生的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前者指垂体PRL 细胞发生了自发的或获得性突变,后者设想突变的细胞在内在或外在因子作用下不断克隆扩展成为肿瘤。

最近几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腺垂体肿瘤中找到一些候选基因,其中与PRL 瘤有关的肿瘤激活基因有肝素结合分泌性转型基因(heparinbindingsecretory transforming gene , HST) 、垂体瘤转型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rm,PTTC)。肿瘤抑制基因有CDKNA 基因无与这些药物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精神障碍、失眠、激素治疗、月经生育史、哺乳史其与乳溢的关系等。

诊断检查

诊断:

1.临床特征

(1)闭经,早期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

(2)溢乳,约占50%女性患者。

(3)两性均可有不孕(育)和不同程度的性功能减退。

(4)垂体瘤占位压迫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头痛、视野缺损和视力减退等。

(5)除外某些药物因素。

2.辅助检查

(1)血PRL 测定:正常人空腹血清PRL 小于20μg/L,泌乳素瘤患者血清PRL多大于100μg/L,大于300μg/L 几乎可以肯定存在泌乳素瘤。

(2)蝶鞍正、侧位片垂体CT 或磁共振检查:可证实肿瘤的存在。视野检查可协助诊断。

(3)血清FSH、LH、雌二醇(E2)值均可减低。

(4)必要时可作TRH 兴奋试验、甲氧氯普胺试验,对诊断泌乳素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作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下丘脑、垂体及其他内分泌疾病,除外脑部、乳房疾患。

实验室检查:

1.基础PRL 测定 血PRL 基础浓度一般小于20μg/L。血清标本抽取时间并无严格限制,一般只要不在睡醒前高峰分泌时间即可,也无需禁食。为排除脉冲分泌或静脉穿刺的影响,应多次重复采取血样。最好的方法是留置静脉导管,病人休息2h 后采血,多次抽取标本,每次间隔时间约20min,共约6 次左右取其平均值(消除脉冲式分泌的影响)。

分析结果要考虑有无生理性、药物性因素的影响。如血PRL 在20μg/L 以下可排除高泌乳素血症。大于200μg/L 时结合临床及垂体影像学检查即可肯定为PRL 瘤。如果达到300~500μg/L,在排除生理妊娠及药物性因素后,即使影像检查无异常,也可诊断为PRL 瘤。血清PRL 在200μg/L 以下者,以往用各种兴奋或抑制(少见)试验来鉴别是否为PRL 瘤。由于这些动态试验并无特异性,且稳定性差,因而临床上更多地依赖于高分辨率CT 和MRI。一般PRL 的生理性增加的幅度为20~60μg/L,基础血清PRL 大于60μg/L 而小于200μg/L 的患者必须结合下丘脑-垂体的影像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为PRL 瘤。少数高PRL 血症患者尽管基础PRL 增高,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或PRL 瘤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转好,而PRL 下降不显着,要注意循环血液中PRL 组分不均一性可能。PRL 的二聚体及多聚体虽然具有免疫活性,但生物活性很低。虽然大多数PRL 瘤像正常PRL 细胞一样以分泌PRL 单体形式为主,但少数PRL 瘤可产生较多的二聚体及多聚体PRL。必须注意,所有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在怀疑为下丘脑一垂体疾病而作MRI 检查前,必须先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逐一排除药物性、应激性、神经源性及系统性疾病可能,其中尤其要排除原发性甲减。

2.PRL 动态试验

(1)TRH 兴奋试验:在基础状态下静注入工合成的TRH 200~400μg(用生理盐水2ml 稀释),于注射前30、0min 及注射后15、30、60、120 及180min 分别抽血测血清PRL。正常人及非PRL 瘤的高PRL 血症患者峰值多出现在注射后30min,峰值/基值大于2。PRL 瘤者峰值延迟,峰值/基值<1.5。

(2)氯丙嗪(或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基础状态下肌注或口服氯丙嗪30mg 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分别于给药前30 及0 min,给药后60、90、120 及180min 抽取血标本测PRL。正常人及非PRL 瘤性高PRL 血症患者的峰值在1~2h,峰值/基值大于3。PRL 瘤无明显峰值出现或峰值延迟,但峰值/基值<1.5。

(3)左旋多巴(L-dopa)抑制试验:基础状态下口服左旋多巴(L-dopa)0.5g,分别于服药前30 及0min,服药后60、120、180min、6h 抽血标本测PRL。正常人服药后1~3h PRL 水平抑制到4μg/L 以下或抑制率大于50%。PRL 瘤则不被抑制。

(4)溴隐亭抑制试验:服药当天早8 点(空腹)抽血测PRL 水平,夜间10~11点口服溴隐亭2.5mg,次晨8 点(空腹)再抽取血标本测PRL 水平。抑制率大于50%者支持非肿瘤性高PRL 血症诊断;抑制率小于50%者符合垂体肿瘤性高PRL 血症。正常人的抑制率也大于50%。Nakasu 等曾报道1 例PRL 瘤患者在作溴隐亭抑制试验时,首次服药(2.5mg)3.5h 后出现休克。这种情况虽极罕见,但服溴隐亭前须注意检查心血管功能。

3.其他激素测定 临床怀疑PRL 瘤者除测定PRL 外,还应检测LH、FSH、TSH、α-亚基、GH、ACTH、睾酮及雌激素。PRL 瘤长期高PRL 血症导致LH、FSH 下降,睾酮或雌激素水平降低。有些混合性腺瘤(以合并GH 分泌增多最常见)除PRL 增高外,尚有其他腺垂体激素增多。大的PRL 瘤可压迫周围腺垂体组织引起一种或几种腺垂体激素分泌减少。此外,PRL 瘤患者尿17-酮类固醇和各种雌激素分解代谢产物浓度均增加,这可能是高浓度的PRL 降低5α-还原酶和3β类固醇脱氢酶的活性所致。

其他辅助检查:对所有病理性高PRL 血症患者,在怀疑为下丘脑-垂体疾病而做X 线、CT 或MRI 检查前,必须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逐一排除药物性、应激性、神经源性及系统性疾病可能,其中尤其要排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1.蝶鞍区X 线平片 由于PRL 瘤微腺瘤多见,常规X 线平片多不能发现蝶鞍扩大或侵蚀。垂体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造成蝶鞍骨质局部破坏的X 线表现(如鞍区扩大,骨质变薄或缺损等)。由此可推测垂体瘤的存在,但无法确定肿瘤大小,更无法发现垂体微腺瘤。正常鞍结节角约为110°,随着PRL 瘤增大,此角可渐变为锐角,据此也可推断垂体瘤的存在。做气脑造影或脑动脉X 线显影检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垂体瘤的大小等,但是属有创性检查且伴有一定的风险。己被CT 和MRI 的普及应用所替代。

此外薄分层(2 mm)多层断层X 线摄片中的鞍底阳性征象,正位显示鞍底倾斜,侧位显示鞍底前下壁起泡状膨胀伴鞍结节角缩小,这两点可作为PRL 瘤的X 线重要特征,其诊断价值远较平片为高。根据Guiot 和Hardy 的标准,将垂体微腺瘤的放射学表现分为局限型与侵蚀型。

2.蝶鞍区CT 及MRI 检查 是否存在垂体瘤,蝶鞍CT 扫描和MRI 显像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MRI 优于CT 而应用更多。

(1)CT 检查:CT 扫描克服了大多数常规X 线方法的限制,只需较小的X 线辐射量和可以直接观察垂体肿瘤的影像。采用高分辨率直接冠状位连续薄分层并矢状重建扫描法,同时静脉注射不透X 线的含碘对比剂增强扫描,不仅能直接清楚地观察垂体大腺瘤,还可能发现3~4 mm 的微小腺瘤,用于治疗后复查准确率高。CT 扫描正常成人脑垂体高度,女性<8mm、男性<7mm,密度均匀,上缘稍凹陷,垂体柄居中、左右对称。CT 扫描垂体瘤的阳性所见为:

①未注射造影对比剂(平扫)时,有隐约可见的高密度区。

②注射造影剂后,见鞍区腺垂体组织影像增强、高度超过正常、垂体柄移位。

③垂体腺形态异常、增大、上缘膨隆、两侧不对称,大腺瘤时可向鞍上、鞍旁扩展,占据鞍上池、第叁脑室、海绵窦等。

④非增强或增强扫描时,腺体密度不匀,有低密度区,在微腺瘤时低密度区直径达垂体腺的1/2 或更大。

⑤鞍底骨质倾斜、破坏。

CT 扫描有其局限性,对鞍内微腺瘤假阳性和假阴性仍然较高。Swartz 等报道,正常生育年龄女性垂体上缘也可以有隆起、密度不均匀和局部低密度区。有报道手术证实为微腺瘤的病例,CT 检出率是85%。对鞍区的囊性肿物和空泡蝶鞍(empty sella)的鉴别有困难时,可用水溶性的甲泛葡胺(metrizamide)做脑池造影CT 扫描,以得到明确的诊断。

(2)MRI 检查:MRI 检查比CT 扫描更灵敏、更具有特异性。MRI 在诊断下丘脑-垂体疾病尤其是垂体瘤时优于CT。虽然MRI 和高分辨率CT(冠状位多薄层矢状重建扫描)可发现直径小于3mm 的微小腺瘤。但MRI 可更好地观察垂体瘤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病变是否侵犯视交叉、颈静脉窦、蝶窦以及侵犯程度,对纤细的垂体柄是否断裂或被占位病灶压迫等细微变化的观察效果也优于CT。

垂体微腺瘤的MRI T1 加权像表现为圆形的低密度影,T2 加权像的密度更高些。大腺瘤的影像片类似于正常腺组织,但其内可出现囊性变及出血灶。当怀疑垂体有PRL 微腺时,可用Gd-DPTA 作增强剂进行冠状位MRI 增强扫描,以增加微小腺瘤发现的几率。MRI 还可发现一些非垂体性的鞍内占位病变(如脑膜瘤及颈内动脉瘤)。用MRI 诊断PRL 微腺瘤时,垂体凸出度的诊断价值不及垂体高度。另外,MRI 不能显示骨质的破坏及钙化组织。

3.放射性核素检查 用111In-pentertreotide 行垂体瘤显像,在生长激素分泌瘤及无功能大腺瘤较满意。对PRL 瘤,尤其是微腺瘤及手术后残余瘤显像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鉴别诊断

病人有闭经-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或不育、血清PRL 水平明显升高、CT 或MRI 显像有垂体瘤存在,PRL 瘤的诊断大多不困难。需要鉴别的是那些PRL水平轻度升高、伴有(或不伴有)鞍区占位病变等。临床上,在排除其他垂体腺瘤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PRL 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围绕高PRL 血症进行。当血清PIL 呈轻至中度升高(未达到200nmol/L)者须与特发性高PRL 血症、垂体非PRL 瘤、下丘脑肿瘤或鞍区垂体外肿瘤等鉴别。

1.垂体非PPL 瘤 血PRL 一般低于200nmol/L,MRI 或CT 检查可发现腺垂体内有占位病变,向鞍上扩展压迫垂体柄使 PIF 不能到达腺垂体。腺垂体激素检测发现除PRL 增高外,还有另一种激素增高(无功能腺瘤则无),但其他腺垂体激素多减少。用溴隐亭治疗后,PRL 降至正常,但垂体瘤的大小很少变化。临床上遇到此种情况要考虑垂体非PPL 瘤可能,以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和GH 瘤常见。

2.下丘脑肿瘤或鞍区垂体外肿瘤 肿瘤类型众多,其共同点是血清PRL 常低于100nmol/L;MRI 或CT 检查发现垂体内无占位病变;肿块与腺垂体无联系,多靠近垂体柄区域并压迫垂体柄造成门脉血流障碍,或者位于下丘脑内干扰多巴胺的合成和分泌。一般患者多有脑神经压迫、颅内压增高及尿崩症等症状。通常下丘脑-垂体区MRI 或高分辨率CT 检查可与PRL 瘤鉴别。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般情况下易将其与PRL 瘤鉴别,在少数情况下不但引起高PRL 血症,还可导致腺垂体增大,使MRI 等检查误认为存在垂体腺瘤。近年报道多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MRI 检查揭示有垂体肿瘤,实验室检查有高PRL 血症,尽管临床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症状不明显,但甲状腺功能检查表明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治愈。

4.特发性高PRL 血症 病因不明,可能为下丘脑损害(未能发现的病损)引起。特发性高PRL 血症必须先排除药物性、病理性、生理性高PRL 血症后才能确立诊断。CT 或MRI 无异常发现,一般血清PRL 仅轻度升高(多小于100nmol/L)。少数患者以后可演变为PRL 瘤。用溴隐亭治疗可预防PRL 瘤的形成,且应定期随诊。

5.其他 垂体较大的其他肿瘤和非垂体肿瘤,如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压迫垂体柄时可阻碍下丘脑PIF(DA)的传递,也可产生高PRL 血症,而称之为“假泌乳素瘤”,但后者血清PRL 对MCP、TRH 刺激反应较好摘除肿瘤后血清PRL 迅速下降,可资鉴别。本病如伴有GH、ACTH、TSH 等其他垂体激素增高及相应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含有其他细胞的PRL 混合瘤。

总之,以溢乳或闭经为主诉就诊患者的诊断应首先考虑高泌乳素血症可能,如血PRL 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应进一步做PRL 兴奋试验或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

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3 种: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一般而言,PRL 瘤首选药物治疗,溴隐亭已广泛用于大多数PRL 瘤患者,并取得相当满意的疗效。经蝶窦选择性垂体瘤摘除术疗效可靠,主要用于对药物治疗不敏感及压迫症状严重者。垂体放射治疗的疗效差,易造成垂体功能减退,通常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有些病例需要用两种或以上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泌乳腺瘤积极治疗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肿瘤大小和高PRL 血症是否引起症状。肿瘤越大PRL 水平越高,而微腺瘤的PRL 增加不显着,多无症状,且一般不继续增大,故不主张积极治疗,而应严密观察其血清PRL 变化。如果PRL显着增加,应做垂体扫描检查。若扫描检查发现瘤体增大,应予治疗以防演变成大的腺瘤。在没有特殊禁忌的情况下,大的腺瘤可采取药物治疗使肿瘤缩小。因为据长期临床发现95%的微腺瘤不会进一步增大成大腺瘤,而大腺瘤一经发现如不治疗会继续增大。少数微腺瘤患者PRL 水平增高造成性功能减退、泌乳、不育或不孕以及骨质疏松等症状时需要积极治疗,若未出现以上症状一般仅监测PRL 变化。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溴隐亭(bromocriptin)于1971 年开始用于临床。经过20 多年的临床观察,表明它在降低血清PRL 水平、缩小肿瘤、改善视野缺损及脑神经受压症状、恢复性腺功能等方面均以取得显着的疗效。目前己有多种新型多巴胺D2 受体激动剂问世,对D2 受体选择性较强的有培高利特(pergolide)、喹高利特(八氨苄喹啉)和卡麦角林(cabergoline)等。

(1)溴隐亭:

①作用机制:溴隐亭是一种非激素的半人工合成的麦角生物碱衍生物(2-溴-α-麦角隐亭甲磺酸盐)。在受体部位模仿多巴胺的作用。它优先激活D2 受体,但在DL 和D?? 位置也有活性,可在体内许多部位兴奋多巴胺受体,由此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它可与正常或腺瘤PRL 细胞上多巴胺D2 受体结合,产生多巴胺一样的生理作用,抑制PRL 的合成和分泌其一是直接兴奋垂体PRL 分泌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其二是间接兴奋下丘脑的多巴胺受体而增加PIF 的释放,从而用来治疗由高PRL 血症引起的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PRL 瘤以及产后泌乳的抑制和一些乳房病变。此外,溴隐亭使多巴胺不足引起的LH 增高恢复正常,使增高的GH 水平下降。它对大多数PRL 瘤患者有效,能降低血清PRL,使肿瘤缩小,从而消除视野缺损和脑神经压迫等症状、恢复被抑制的性腺功能。

溴隐亭不仅能抑制PRL 细胞合成PRL,还可抑制其DNA 的合成、PRL 细胞的增殖及肿瘤的生长,这是通过抑制PRL mRNA 转录和PRL 合成实现的。在治疗的开始6 周内,肿瘤细胞的胞吐现象减少,细胞质内PRL 分泌颗粒增加,随后减少,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恢复正常,胞浆容积减少。治疗6 个月后,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组织可见巨噬细胞浸润、细胞间基质和胶原纤维增多。如在治疗早期停药则肿瘤可重新生长、PRL 分泌颗粒增加。但长期治疗后停药,一般较少出现肿瘤复发。肿瘤缩小程度与血清PRL 水平下降程度并不平行。

②用量及用法:溴隐亭在胃肠道内吸收率为25%~30%,并与口服剂量及血浆PRL 峰值水平有线性关系。单次口服2.5mg,3h 血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7h后降到最低点,11~14h 后很难测到。溴隐亭的首过效应强,吸收的剂量仅有6.5%不被肝脏代谢。溴隐亭的一般治疗剂量为2.5mg,2~3 次/d,少数需要更大剂量。有效治疗剂量与肿瘤大小及PRL 水平无关。2.5mg 的溴隐亭可抑制PRL 水平14h,在有些患者其生物活性可维持在24h 之久。大多数患者对溴隐亭的耐受性好。常见的副反应是恶心和体位性低血压,偶尔伴有呕吐。体位性低血压多在治疗开始时出现。与食物同服或开始时服1.25mg/d,并在随后的7~14 天内逐渐增加剂量至2.5mg,2~3 次/d,可避免或减轻副作用。阴道放置溴隐亭片可取得和口服相似的疗效。前者血循环中溴隐亭水平上升缓慢但最终峰值较高。单次阴道给药,药效可持续24h 之久,且胃肠道反应较小。每天只需留置2.5mg。溴隐亭-LAR(parlodel-LAR)是一种长效的注射用溴隐亭制剂,5h 内血中溴隐亭达到峰值,副反应很少,12~14h 内血清PRL 水平降至基础值的10%~20%,并能维持2~6 周,肿瘤也很快缩小。但用量过大时,要注意副作用的发生。

③疗效及监测:不同患者对溴隐亭治疗的反应程度不一,这与腺瘤细胞表面多巴胺受体数目和受体亲和力有关。多巴胺受体数目越多,溴隐亭治疗的效果越好。疗效差异与药物剂量无关,因为即使是单次给予2.5mg 的溴隐亭,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溴隐亭可使80%~90%的PRL 微腺瘤患者恢复正常的PRL 水平,60%~75%的大腺瘤患者用溴隐亭治疗后不仅PRL 水平恢复正常,并且肿瘤缩小程度在50%以上。如果PRL 水平有显着下降,即使未完全恢复正常水平,也能使月经恢复正常并恢复正常排卵功能。对溴隐亭敏感的患者长期药物治疗可使其PRL 水平进一步下降。此外,药物治疗PRL 显着增高的PRL 瘤患者,其恢复正常PRL 水平的速度要比PRL 水平增高不显着者慢得多。

长期溴隐亭治疗可引起肿瘤血管周围纤维化。长期治疗微PRL 瘤不影响以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于PRL 大腺瘤患者长期的溴隐亭治疗(疗程大于6~12 周)可以因纤维化形成而减少以后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机会,而且取得疗效后如立即停药可导致肿瘤重新增大,因此大腺瘤患者停药必须慎重。可以逐渐减量并严密观察血PRL,如每月2.5mg(或更小)时PRL 不再增加或肿瘤不再增大时,可考虑停药。

5%~10%的患者对溴隐亭不敏感(溴隐亭抵抗)。这不仅与肿瘤细胞表面D2受体表达减少有关,可能也涉及到受体转录后的拼接缺陷。用放射性标记的多巴胺D2 受体配体使患者的腺瘤显像,显像程度越低,瘤细胞表面D2 受体越小,可以此来预计患者对溴隐亭的反应。定期视野检查是较灵敏的早期疗效观察方法,在有些大腺瘤的药物治疗早期,即使肿瘤无明显缩小,视野缺损可先有明显改善。

④副作用:少见的副作用有指(趾)端血管痉挛、鼻腔充血、头痛、疲倦、腹痛、便秘等,一般在服药后1~2 个月内发生。此外还可引起如幻听、幻觉、情绪变化等精神症状,停药72h 后症状可缓解。有报道溴隐亭可使原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加重,其他潜在的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小、肝炎、水肿、心肌梗死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肿瘤缩小后可偶尔发生脑脊液鼻漏。

(2)卡麦角林:卡麦角林(cabergoline)对D2 受体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力,从垂体组织中清除缓慢,经肠肝循环的药物量大,故其作用持续时间长,半衰期62~115h,每周服药1~3 次,副作用比溴隐亭小,耐受性优于溴隐亭。欧洲一项多中心协作研究包括459 例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但不包括PRL 大腺瘤,结果显示卡麦角林治疗组(0.5~1.0mg,每周2 次口服)使83%患者PRL 恢复正常水平,而溴隐亭组(2.5~5mg,每天两次口服)为59%;恢复排卵性月经分别为72%和52%;因不能耐受副反应而停止治疗的分别为3%和12%,这表明卡麦角林在治疗妇女高PRL 血症上比溴隐亭的疗效及耐受性要好。Colao 等对23 例大PRL 腺瘤患者予每周0.5~1.0mg 的小剂量卡麦角林治疗,52%的患者肿瘤缩小程度>50%,39%的缩小程度为25%~50%,9%的缩小程度25%。另有文献报道,卡麦角林可使73%的大腺瘤患者PRL 水平恢复正常,肿瘤缩小。此外,对溴隐亭抵抗的患者改用卡麦角林治疗也可能有效。

(3)其他药物:

①培高利特(pergolide)主要用于治疗Parkinson 病,疗效长(药物可持续24h),是多巴胺D?? 受体选择性的人工合成的麦角生物碱衍生物。它与溴隐亭疗效相当,每天剂量为50~150μg,每天服药1 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不良

反应与溴隐亭相似,部分对溴隐亭抵抗的患者对培高利特也不敏感。

②喹高利特(Quinagolide,商品名诺果宁)是人工合成的非麦角类多巴胺受治疗有效。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经蝶窦手术治疗和经额开颅手术切除术两种方

式。

(1)经蝶窦式可摘除早期发现的微腺瘤:经口腔或鼻-蝶窦途径进入蝶鞍区进行选择性腺瘤组织切除,保留正常垂体组织。手术成功率取决于外科医师的经验、操作技巧以及肿瘤的大小与是否存在鞍外侵犯及其程度。手术死亡率1%,手术远期治愈率微腺瘤为50%~60%,大腺瘤约为25%。经蝶窦手术可在术后第1 年内出现复发,术后复发率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Feigenbaum 等对采用该术式的患者随访(平均期限为9.2 年)结果表明,有51.8%的微腺瘤和48.2%的大腺瘤患者在术后不用溴隐亭,PRL 可长期正常,手术治疗总的复发率为32.7%。手术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尿崩症、颅内感染、视觉系统损伤(较开颅术式少见)以及腺垂体功能减退等。由于手术减少了药物治疗的需求量,患者在术后对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和抵抗性均会得到改善。

(2)经额开颅切除术:经额开颅切除术,其手术并发症多且危险性大,肿瘤不能被充分暴露,不易彻底切除,疗效不满意。由于对良性腺瘤进行外科手术和术后放射治疗有可能使肿瘤恶性变或转移,故药物治疗仍为首选,手术治疗仅限于脑神经受压明显者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即使是直径大于40mm 的巨大腺瘤,也有60%的病例用溴隐亭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仅作为一种术后辅助治疗手段。其降低PRL 水平的速度慢,且恢复排卵性月经的疗效不满意,但可防止肿瘤进一步增大。垂体放疗常用于外科术后未能获得痊愈者。常用的放射总剂量为45Gy,每天1.8Gy 照射垂体。垂体放疗的并发症有下丘脑功能不全、腺垂体功能减退、视觉系统损害、脑血管意外、脑坏死、继发性脑部恶性或良性肿瘤等。腺垂体功能减退中最常见为GH 缺乏和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次为ACTH 缺乏及TSH 缺乏。γ-刀或χ-刀治疗垂体瘤,其对肿瘤的立体定位准确,疗程短,因而对颅脑及下丘脑的损伤较少,临床观察表明γ-刀治疗垂体瘤是安全有效的,在无周围压迫情况时可替代经蝶窦术后。但其疗效是否优于常规放疗有待进一步观察确定。

总之,目前对3 种治疗方法所形成的共识是首选药物治疗,如恢复生育能力为主要治疗目的,首选卡麦角林,在药物治疗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考虑经蝶窦手术治疗;对于大腺瘤尤其是有脑神经压迫症状时也可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或垂体放疗,尤其是出现垂体卒中时,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优于保守治疗;放疗仅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必须定期监测PRL。

4.其他 HSV1-TK 转基因治疗在活体动物实验中已获得成功。用重组腺病毒作为载体使转染的细胞表达l 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erpes simplexvirus type l thymidine kinase,HSV1-TK)。HSVl-TK 可将治疗垂体瘤的药物9-1,3-二羟-2-丙氧甲鸟嘌呤(ganciclovir,GCV)在动物体内转变成GCV 单磷酸盐,后者被细胞激酶进一步磷酸化成GCV 叁磷酸盐,从而发挥杀死垂体腺瘤的作用。GCV 叁磷酸盐不但摧毁转染的垂体瘤细胞,未转染的瘤细胞也被破坏,正常腺细胞则不受损害。这种治疗方法不但可以降低血浆PRL 水平,也可使增大的垂体缩小,不影响血循环中其他腺垂体激素的水平。这种方法有望在将来进一步完善而应用于临床。另外离体实验发现松果体激素-褪黑素可抑制PRL 基因的表达且腺垂体细胞上发现存有褪黑素MT2 受体,表明褪黑素(或其类似物)也是一种有希望成为治疗PRL 瘤及高PRL 血症的药物。

5.PRL 瘤患者妊娠期的处理 育龄妇女PRL 瘤患者,由于高PRL 血症、

并发症

不论男女病人,泌乳素瘤可伴GH 瘤或ACTH(混合腺瘤)而出现肢端肥大症或皮质醇增多症等症群。

预后及预防

预后: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预防:

1.凡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应该用药物治疗,纠正高泌乳素血症,抑制泌乳,恢复月经,预防可能形成的腺瘤或瘤体增大,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应定期随访。

2.停用引起PRL 水平升高的各种药物。

流行病学

        以前几组大系列非选择性连续尸检结果,垂体腺瘤的发病率非常高。20 世纪70 年代后的报道为8.5%~27.0%,一般在20%左右。这些垂体腺瘤生前多无临床症状,谓之“无功能性腺瘤”,基本上都是微腺瘤,光镜下50%是嫌色细胞瘤。

临床上明显的垂体腺瘤在总人口中的发病率估计为0.02%~0.25%。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开展以来,以前诊断为嫌色细胞瘤的临床病例中40%~70%为PRL 瘤,临床诊断的垂体PRL 瘤,其中2/3 是微腺瘤。泌乳素瘤(prolactinoma)和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是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疾病。泌乳素瘤是高泌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在垂体腺瘤中占50%~55%,女性居多,男性少见。临床上,育龄妇女PRL 瘤发病率最高,30 多岁时为男性的14.5 倍,进入绝经期后,男女间的发病率迅速缩小。妊娠使原有的PRL瘤明显增大,可致头痛、视交叉压迫和动眼神经麻痹,且约10%的垂体PRL 瘤是在妊娠后发生的。临床上有症状的泌乳素微腺瘤一般不会长成大腺瘤,血泌乳素(PRL)浓度升高也不明显,甚至可以下降。部分腺瘤有侵袭性,以后出现腺瘤增大及血PRL 增高,其原因尚不清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