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泄泻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泄泻 中医内科学 外感泄泻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gǎn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diarrhe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外感泄泻(exogenous diarrhea[1])为病证名[2]。见《症因脉治》卷四。是指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引起的泄泻[2]。包括外感风泻外感寒邪泻、外感中暑泻外感中热泻外感湿泻,尚有肺燥作泻亦属外感[2]

4 外感泄泻病因病机

因感受外邪所致的泄泻

5 外感风泻

外感风泻是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3]。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3]

风泻可见于西医的肠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4]

5.1 外感风泻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

外感风泻的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4]

5.2 外感风泻病因病机

外感风泻风邪入于肠胃而致[4]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

医学入门》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风温,亦名飧泻。”

5.3 外感风泻的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医学入门》卷四:“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曲芎丸;带血虚胃风汤。”

风泻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证者当散表,兼利小便[4]。可用柴胡防风汤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4]

6 外感寒邪

外感寒邪泻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泻[5]

6.1 辨证论治

6.1.1 寒邪直中三阴

6.1.1.1 症状

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5]

6.1.1.2 方药治疗

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5]

6.1.2 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

6.1.2.1 症状

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脉多浮[5]

6.1.2.2 方药治疗

宜用羌活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方[5]

7 外感中暑泻

外感中暑泻指感受暑湿所致的泄泻[5]

7.1 症状

症因脉治》卷四:“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

7.2 治疗

治宜清暑利湿[5]。脉虚细,体弱者,用藿香参桔煎;脉洪滑,热重者,用黄连香薷饮;热轻者,用木通汤[5]。均调服六一散[5]

8 外感中热泻

外感中热泻指内有积热,外中热邪所致的泄泻[5]

症因脉治》卷四:“中热泻之症,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

脉浮数者热在表,宜柴葛芩连汤;脉沉数或数实者,里热重,宜家秘枳壳黄连汤,调六一散[5]。二便涩滞者,宜八正散[5]

9 外感湿泻

外感湿泻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6]

9.1 症状

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6]。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6]

9.2 治疗

治宜燥湿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6]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汤[6]

10 肺燥作泻

肺燥作泻泄泻由肺中燥火引起者[7]

10.1 病因病机

医学传灯·泄泻》:“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

10.2 治疗

治宜清肺润燥,用清金润燥汤[7]

11 寒湿风寒)/寒湿困脾

泄泻·寒湿证(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7])又称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以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7]

11.1 症状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8][9]

11.2 证候分析

寒湿中阻,困遏脾阳外感寒湿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痰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9][9]

11.3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9]

散寒化湿止泻[9]

11.4 寒湿风寒)型泄泻的方药治疗

藿香正气散[备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为主方。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是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复,而泄泻自止。若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可用纯阳正气丸,服用简便,疗效较好。[9]

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的能力。如湿邪偏重,证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可用胃苓汤[备注]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健脾燥湿,淡渗分利。[9]

11.5 寒湿风寒)型泄泻针灸治疗

11.5.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10]寒湿者加中脘气海

11.5.2 方二

[11]

治法疏风散寒,和中化湿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中脘天枢上巨虚

随证配穴腹痛甚者,加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加灸。

方义:合谷疏风散寒。中脘胃募腑会天枢大肠募上巨虚大肠下合穴,三穴相配,可疏调胃肠气机,升清降浊。

11.6 寒湿风寒)型泄泻艾灸治疗

[12]

选穴:大肠俞神阙上巨虚大横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榄大的艾炷,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灼热感时移除,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11.7 寒湿风寒)型泄泻推拿疗法

[13]

选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中脘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时针摩腹,时间大约8分钟。患者俯卧位,用左右结构㨰法沿脊柱两旁从脾俞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分钟。轻柔地按揉气海关元足三里穴,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11.8 寒湿风寒)型泄泻的饮食疗

11.8.1 推荐食材

干姜高良姜红枣红糖生姜胡椒[13]

11.8.2 推荐食疗

[13]

1.姜茶饮(《圣济总录》):绿茶10g,干姜3g。干姜切丝,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频服饮用。

2.干姜粥(《寿世青编》):干姜高良姜各3g,粳米50~100g。水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温热服。

3.生姜胡椒红糖水(《中国药膳学》):生姜10g,胡椒10粒,红糖适量。生姜切片胡椒捣碎,与红糖一同水煎饮用。

12 湿热/暑湿/肠腑湿热/湿热蕴结/湿热伤中

泄泻·湿热蕴结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3])又称湿热泄泻,是指感受湿热,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13]

泄泻·暑湿证(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13])又称暑湿泄泻,是指盛夏感受暑湿,以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汗出面垢口渴尿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13]

12.1 症状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13][13]

12.2 证候分析

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互结,则泻而不爽。湿热下注,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征。[13][13]

12.3 治法

清热利湿[13]

12.4 湿热暑湿)型泄泻的方药治疗

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加味。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使其湿热分消,则泄泻可止。[13]

湿邪偏重,证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备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燥湿宽中。挟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化滞。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药,以清暑化湿[13]

12.5 湿热暑湿)型泄泻针灸治疗

12.5.1 方一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13]湿热者加曲池内庭[13]

12.5.2 方二

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选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天枢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证配穴:热甚—内庭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12.5.3 方三

[13]

治法清热利湿,调和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内庭中脘天枢足三里金津、玉液委中

随证配穴腹痛发热甚者,加曲池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委中刺络出血

方义:中脘天枢足三里和胃气机,升清降浊。合谷内庭清泻胃肠湿热金津、玉液委中刺络出血,使热随血去。

12.6 湿热暑湿)型泄泻艾灸治疗

[13]

选穴:天枢阴陵泉合谷下巨虚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12.7 湿热暑湿)型泄泻推拿疗法

[13]

选穴:大肠俞长强脾俞胃俞天枢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左右结构㨰法沿脊柱两旁的膀胱经脾俞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分钟,后再在每穴上施以点按法,每穴操作1分钟,以酸胀感为度。在胃肠部施用摩法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

12.8 湿热暑湿)型泄泻的饮食疗

12.8.1 推荐食材

马齿苋薏苡仁粳米、莽麦、小麦麸山药[13]

12.8.2 推荐食疗

[13]

1.三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30g,三七6g,鸦胆子50枚。将山药末放入锅中,加凉水4盅,调和山药末煮粥。煮时,不住以箸搅汁,一两沸即熟,约得粥一大碗。即用其送服三七末、鸦胆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

2.马齿苋粥(《太平圣惠方》):马齿苋150g,粳米100g。马齿苋洗干净,切成碎段备用。马齿苋粳米加水同煮,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煮至粥成。不加盐、醋,空腹淡食。

3.小麦麸饼(《本草拾遗》):小麦麸100g,面粉100g,食盐适量。小麦麸面粉放入盆中,加盐水和面,做饼食。

13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13][14])为病名[1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15],又称下利(汉唐时期)[15]。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5]。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15]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15]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15][16]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1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6.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9.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7.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9. ^ [9]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70.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11. ^ [11]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12. ^ [12]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3. ^ [13]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4. ^ [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16. ^ [16]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外感泄泻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泄泻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泄泻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外感泄泻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