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豆

中医学 中药材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í huí dòu

2 《*辞典》:回回豆

2.1 出处

饮膳正要

2.2 拼音名

Huí Huí Dòu

2.3 别名

胡豆(《本草拾遗》),回鹘豆(《契丹国志》),那合豆(《救荒本草》)。鹰嘴豆、鸡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2.4 来源

豆科植物鹰嘴豆的种子

2.5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分枝,具白色腺毛,高25~50厘米。托叶有几个长牙齿;羽状复叶,小叶9~15枚,对生或互生,阔卵形或矩形,有时倒卵形,长10~15毫米,先端钝,边缘有密锯齿,叶脉显着。花单生,有长花梗;花冠白色,或有彩色,长8~10毫米;萼长6~8毫米,萼齿线形,为管长2~3倍;花冠蝶形,突出于萼外,旗瓣阔,有爪,翼瓣分离雄蕊10,成9与1两束;子房无柄,花柱内弯,无毛。荚果矩形,膨胀,长18~25毫米,阔约12毫米,有很细的短柔毛.种子1~2粒,有皱纹,在其一端有细尖,形似羚羊头,白色、红色或黑色。

2.6 生境分布

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有栽培。

2.7 化学成份

种子蛋白质约20%(18.4~29.8%),脂肪油4.6~6.10%,淀粉44.89~52.80%,矿物质2.36~4.67%,粗纤维2.4~10.06%。蛋白质完全蛋白脂类中尚含胆碱磷脂,其胆碱含量为116~238毫克%,磷脂含量为102~136毫克%。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粗纤维外,尚含阿糖配葡聚糖0.8~1.2%,其中L-阿拉伯糖与D-葡萄糖之比为3:7,水溶性糖6.7%,中有葡萄糖蔗糖和鹰嘴豆糖。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比较耐热,须久煮才能破坏。新收获的种子维生素C1031毫克/100克,几为新收小麦的1倍,但豆粒放陈后维生紊C的含量只有2.5~6.0毫克/100克。此外,种子尚含磷308毫克%,钙231毫克%,铁6.9毫克%,植酸磷354毫克%,及维生素E硫胺素泛酸等。

发芽种子的胚芽部分中含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A,鹰嘴豆芽素B,及鹰嘴豆芽素C等。幼苗中还分得多种黄酮成分,其中有异甘草素及其4’-葡萄糖甙,3,4’,7-三羟基黄酮和鹰嘴豆芽紊7-葡萄糖甙。

茎、鲜叶含苹果酸柠檬酸、丙二酸蔗糖,以及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草酸葡萄糖果糖等。叶和茎的腺毛能分泌苹果酸草酸乙酸的水溶液,其中主为苹果酸(94%)和草酸(6%),以开花期和豆荚生长期分泌最多。

根含小量苯骈呋喃香豆精成分苜蓿酚和o-甲基考迈斯托醇。

2.8 药理作用

回回豆分离出一种成分,能促进维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长,其作用橙皮甙相似。大鼠喂以从回回豆分离出的脂质,能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胆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质,包括游离胆甾醇胆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组织脂质含量亦显着降低,粪便中排出的胆甾醇终末产物则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胆甾醇终末产物的排泄

2.9 性味

本草拾遗》:"味甘,无毒。"

2.10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②《五杂俎》:"能解面毒。"

2.11 备注

种子可供食用。

2.12 摘录

《*辞典》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回回豆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回回豆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