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门

中医耳科 解剖学 穴位特效按摩 耳前部腧穴 经穴 人体部位名 经穴别名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腧穴学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 中医耳鼻喉科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mén

2 英文参考

ěrmén TE21[中国针灸学词典]

Tīnghuiì GB2[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耳门:1.经穴名;2.耳屏;3.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4.经穴别名。

4 耳屏·耳门

耳门(tragus)为人体部位名[1]。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又名蔽[2]。是指外耳孔道的小瓣[2]。即耳屏[2][2][3]。《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耳门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经脉所过[4]

耳门分布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5]

耳屏.jpg

耳屏耳门

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6]耳屏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为耳屏间切迹[6]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耳门

耳门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6]。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6]。《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王冰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候耳目之气。

6 经穴名·耳门

穴位耳门
汉语拼音Ermen
罗马拼音Erhmen
美国英译名Ear Gate
各国代号中国TE21
日本21
法国莫兰特氏TR23
富耶氏TR23
德国3E23
英国T21
美国TB21

耳门经穴名(ěrmén TE21)[6]。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6][6]。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6]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聋哑,唇吻强,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耳疮流脓,中耳炎,口周肌肉痉挛等。

6.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6.2 穴名

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6]

耳,听觉。《说文》:“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门,人所出入处,经气出入之所。穴在耳屏上方切迹凹陷处,本经从耳后入耳中,由本穴出走耳前,穴居外耳道口,功能聪耳助听,有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7]

6.3 所属部位

耳前[8]

6.4 耳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9]

耳门穴位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9]

耳门穴位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9]。即微张口,耳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听宫直上[9]

耳门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门穴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门穴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耳门穴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

6.5 耳门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伏,微开口,当听宫穴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位,微开口,当听官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10]

快速取穴耳屏上缘的前方,张口有凹陷处即是耳门[11]

6.6 耳门穴位解剖

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颞浅动、静脉分布着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皮肤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含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上端的筋膜入该腺,直抵外耳道软骨上方的骨膜

6.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11]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12]

6.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分布和颞浅动脉干经过;深层有下颔神经舌咽神经腮腺分布[12]

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12]

6.7 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耳门穴有开耳窍、疏邪热作用[12]

耳门穴具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功效。

手少阳经脉耳中,交颊部,耳门穴又位于耳前,邻近齿部,故取之聪耳开窍、散风通络,治疗耳疾及齿痛[13]

耳门穴有疏通经络、开窍益聪作用,是耳疾的常用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13]

6.8 耳门穴主治病

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聋哑,唇吻强,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耳疮流脓,中耳炎,口周肌肉痉挛等。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13]

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聋哑齿痛眩晕[13]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13]

耳门穴主治头颈五官病:耳聋耳鸣聤耳流脓,唇吻强,齿痛,颈颌肿痛等。

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13]

耳聋耳鸣耳疮流脓,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痉挛。

6.9 刺灸法

6.9.1 刺法

直刺0.3~0.5寸[13]

一般直刺0.5~l.0寸,避开耳前动脉[13]

张口,直刺0.5~1寸[13]

耳聋时,斜向内前下方深刺1.5~2寸,局部有酸胀感[13]

口眼㖞斜时,可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0.5~1寸,耳底胀痛,有时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13]

注意耳门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颈内动、静脉。针刺留针不宜过长,以免发生弯针折针

6.9.2 灸法

可灸[13][13][13]

艾条灸5~10分钟[13]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6.10 耳门穴的配伍

耳门穴配翳风中渚听宫听会耳鸣、耳聋[13]

耳门穴配翳风合谷中耳炎[13]

耳门穴配丝竹空牙痛[13]

耳门翳风合谷,治聤耳[13]

耳门风池翳风听会听宫,治重听无所闻[13]

耳门配听官、听会翳风中渚,治耳聋[13]

耳门听宫听会翳风,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聤耳

耳门颊车下关合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耳门颧髎颊车翳风,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下颌关节炎

6.11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各揉按耳门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耳呜、中耳炎、耳道炎、重听等耳部疾病[13]

6.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耳鸣聋,头颔痛,耳门主之。

外台秘要》:治中风口喎。

针灸大成》: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

类经图翼》:主治耳聋聤耳脓汁。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6.13 耳门穴研究进展

6.13.1 耳聋

针刺耳门,对链霉素中毒耳聋有显著的疗效[13]

6.13.2 凝血

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针刺动物“耳门”,凝血时间明显缩短[13]

7 经穴别名·耳门

耳门经穴别名,即听会[13]。出《千金翼方》。

穴位听会
汉语拼音Tinghui
罗马拼音Yinghui
美国英译名Listening Conference
各国代号中国GB2
日本2
法国莫兰特氏VB1
富耶氏VB2
德国G2
英国G2
美国GB2

听会经穴名(Tīnghuiì GB2)[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14]。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4]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7.1 听会穴的别名

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

7.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7.3 穴名

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4]

听,聆也,耳受声为听。会,有会合、聚会之义。耳主听觉,穴当耳前,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以其主治耳聋气闭,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为司听之汇。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14]

7.4 所属部位

耳前[15]

7.5 听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听会穴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15]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5]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16]

听会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听会穴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7.6 听会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6]

正坐或仰卧位,张口,当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取穴[17]

7.7 听会穴位解剖

听会下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有颧眶动、静脉分布着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腮腺内部的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后静脉神经有耳颞神经面神经丛。

7.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17]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18]

7.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分布[18]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18]

7.8 听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听会穴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功效。

听会穴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18]

足少阳胆经耳中听会穴位于耳前,近于齿部,穴下正是颞颌关节,故可治疗耳、齿、口、面及颞颌关节部位疾病[19]

听会穴有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作用,是治疗耳疾的常用穴[19]

7.9 听会穴主治病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19]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㖞[19]

听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病:耳鸣耳聋,聘耳,齿痛,口㖞,面痛,颞颌关节疼痛脱臼[19]

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19]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㖞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19]

1.五官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7.10 刺灸法

7.10.1 刺法

张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19]

张口[19]直刺0.5~1寸[19][19][19]

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针后,偶可致颞颌关节部位疼痛咀嚼疼痛,经局部热敷后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再次施针时应注意适当浅刺[19]

7.10.2 灸法

可灸[19][19][19]

艾条灸5~10分钟[19]

艾条灸5~10分钟。

7.11 听会穴的配伍

听会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19]

听会颊车地仓阳白合谷,治口眼呙斜[19]

听会太阳率谷头维,治偏头痛[19]

听会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听会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听会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7.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聋,耳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资生经》:目中翳膜,针瞳子髎丘墟

类经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牙车臼脱,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物,狂走,瘛疭恍惚不乐,中风口呙斜,手足不遂。

玉龙歌》: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胜玉歌》:耳闭听会莫迟延。

7.13 听会穴研究进展

7.13.1 治疗神经耳聋

主穴取患侧听会翳风肝气厥逆者,加太冲侠溪丘墟中渚等;气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三阴交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内上方斜刺1~1.2寸,翳风向内上方徐徐刺入1~1.3寸,使有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扩散得气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通以脉冲电流,选用连续波频率1.3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见患侧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动即可,通电20~30 min。对于配穴虚证者用提插捻转补法实证者用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3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19]

7.13.2 治疗面痛

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发展至三叉神经第1、2支感觉区,取听宫听会二穴为主,均张口进针。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2寸,听宫听会二穴进针向对侧耳后方向2寸左右,针感应向三叉神经感应区放射。而后加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100~120次/min,中度刺激。治疗12例患者,10例均达到痛止病除的疗效,2例针刺1次疼痛即减轻。[19]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9.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9.
  6. ^ [6] 柏树令,应大君主编.系统解剖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2.
  7. ^ [7]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9. ^ [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5-296.
  11. ^ [11]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5-296.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4.
  15.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17. ^ [1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8-299.
  18. ^ [1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8.
  19. ^ [1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8-29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