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

耳鼻喉科疾病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耳疖 中医耳科 中医诊断学 中医常见病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jiē

2 英文参考

ear furunc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ar furunc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耳疖(ear furuncle[1])为病名。又称耳疔(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2]外耳道疖[3]。是指生于外耳道的疖肿[3]。以耳道局限性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为主要表现[3]

4 耳疖病因病机

耳疖由肝胆经火毒上炎而发[4]

4.1 风热邪毒外侵

多因挖耳恶习,损伤耳道,风热之邪乘机侵袭,或因污水入耳,脓耳脓液浸渍染毒而发[4]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耳疮候……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

外科正宗》卷四亦:“浴洗水灌于耳中,亦致耳窍作痛生脓。”

4.2 肝胆湿热土蒸

热毒壅盛,兼挟湿邪,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漫肿、赤红[4]

4.3 耳疖耳疮的异同

耳疮则指耳道弥漫性红肿,相当于外耳道炎[4]。临床上,耳疖耳疮病因病理大致相同,耳疖多偏于热毒耳疮多偏于湿热,但湿热热毒往往可兼并出现[4]

5 耳疖症状

耳疖生于外耳,若生于耳孔内,色黑根深,形似椒目,痛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4]

耳疖发于耳道上,疼痛较剧烈,见耳道上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4]

6 耳疖的治疗

耳疖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痛[4]

内治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4]

6.1 辨证治疗

6.1.1 风热邪毒外侵

耳疖·风热邪毒证(ear furuncle with wind-heat pathogenic toxin pattern)是指风热邪毒,以耳痛,张口、咀嚼、牵拉耳郭或按压耳屏时加重,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或伴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疖证候[4]

6.1.1.1 症状

患者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或压迫耳屏疼痛加剧[4][4]

检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4][4]

全身证见恶风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苔薄黄[4]),脉浮数[4]

6.1.1.2 证候分析

风热邪毒侵犯耳窍,伤及肌肤,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皮肤红赤肿胀,如椒目或粟粒样突起[4]

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耳部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扯耳壳疼痛加剧[4]

6.1.1.3 方药治疗
6.1.1.3.1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4]

6.1.1.3.2 方药

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备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银翘散[备注]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4]

亦可选用金银花藤、野菊花苦地胆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4]

6.1.1.4 针灸治疗

肿胀疼瘫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脉,泄热止痛[4]

6.1.2 肝胆湿热上蒸

耳疖·肝胆湿热证(ear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胆湿热,以耳痛剧烈,痛引腮脑,或有听力减退,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或见脓点,溃破时可见黄稠脓液,耳前后可有臖核,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疖证候[4]

6.1.2.1 症状

患者耳部疼痛较剧,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臖核肿大疼痛,如肿塞耳道,可出现暂时听力减退[4][4]

检查耳道见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溃破时可见黄稠脓液,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4][4]

全身可有发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4][4]

6.1.2.2 证候分析

肝胆湿热上结耳道,熏灼肌肤,故局限性红肿或弥漫性肿胀为甚,疼痛较剧[4]

肿甚堵塞耳窍,故有暂时听力减退,耳部脉络多连头面,故痛连腮部头部[4]

若邪毒阻滞脉络,则耳前后臖核肿大疼痛[4]

若热腐肌肉,则化脓[4]

肝胆郁热,故发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腻等[4]

脉弦数也是肝热之象[4]

6.1.2.3 方药治疗
6.1.2.3.1 治法

清泻肝胆利湿消肿[4]

6.1.2.3.2 方药

可选用银花解毒汤[备注]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银花、地丁犀角赤茯苓连翘丹皮川连夏枯草:方中金银花地丁连翘川连清热解毒消肿,夏枯草丹皮清肝泻热,赤茯苓利水渗湿消肿[4]

肝胆湿热较盛可用龙胆泻肝汤,脓已成未破者加皂角刺、炙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饮,亦可服用牛黄解毒丸[4]

6.2 外治法

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耳部,以清热毒行气血,消疖肿[4]

可用黄连膏紫金锭涂敷[4]

对耳前后肿大之臖核,可用金黄膏,或紫金锭外敷[4]

疖肿已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敷黄连膏[4]

可用蟾酥丸磨水涂疔上[4]

7 耳疖患者日常保健

耳疖患者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游泳前耳道口塞以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如有水灌入,应耳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4]

患病后,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但注意不能受到压迫[4]

8 关于疖

疖又名热疖石疖,俗称疖子[5]。《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第二则云:“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小痈……”。即疮痈之最小者也[5]。俗称以夏日所生之小肿为热疖[5]

8.1 病因病机

由内蕴热毒或外受暑热之邪而发[5]

8.2 症状

此证较痈轻,肿势局限,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5]

8.3 治疗

治宜用清热解毒活血之品,内外兼治[5]。即毛囊和皮脂腺急性炎症[5]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0.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耳疖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耳疖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耳疖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耳疖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