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 2015年06月2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足少阴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其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31.

肾经共廿七穴,原穴为太溪穴,络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飞阳穴。为阴气初生经络,与膀胱相表里,主里症虚症。

经中穴道

起自足底前中部陷凹处之涌泉穴(井穴),由足底往上缘内踝侧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之然谷穴(疗穴),再行内踝往后五分跟骨陷中之太溪穴(原穴),再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两筋间之大钟穴,再行太溪穴下一寸内踝下之水泉穴,在足内踝正下凹陷为照海穴(疗穴),内踝后上二寸许陷中为复溜穴(经穴),复溜前胫骨后为交信穴,内踝后上五寸为筑宾穴,再绕后跟侧上行经三阴交,沿后小腿中线经后膝部腘窝内侧之阴谷穴(疗穴)。从阴谷穴上行后,由大腿内侧入腹、阴部上横骨中旁五分之横骨穴,循行至脐下四寸为大赫穴,脐下三寸为气穴(功穴),脐下二寸为四满穴,脐下一寸为中注穴,脐中旁五分为肓俞穴,上行二寸为商曲穴,上三寸为石关穴,上四寸中脘五分旁为阴都穴,上五寸为通谷穴,脐上六寸为幽门穴,从幽门循上行第六肋间去中线二寸为步廊穴,再上行为神封、灵虚、神藏、彧中穴,最后达第一肋间任脉璇玑旁二寸之俞府穴。

足少阴肾经经筋图

循行路径

足少阴肾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足少阴肾经起自足太阳膀胱经小趾下之至阴穴,斜趋足心涌泉穴。

(2)足少阴肾经部分:由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别支者入跟中大钟穴,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小腿内筑宾穴,出腘内廉阴谷穴,上股内后廉横骨穴,内贯脊属肾络膀胱。

(3)足少阴肾经部分:其直者从肾外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门、步廊、神封、灵虚、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根而终。

(4)手厥阴心包经部分:由足少阴肾经入肺后,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路线:
  1. 起于小趾之下
  2. 趋足心
  3. 循内踝上股
  4. 贯脊属肾
  5. 入络膀胱
  6. 上膈入肺
  7. 循喉咙
  8. 挟舌本
  9. 其支从肺出络心

足少阴肾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疾病症候

患足少阴肾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生育、小腹、肠病,与喉咙、肺疾病有关,有下列病候:饥不思食、面黑、咳唾带血、喘息、目昏、心跳快、口中热、舌干、咽肿、喉间干痛、心烦、黄疸、痢疾、脊股内侧后缘痛、萎废不振、厥冷、嗜睡、足心发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