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 2011年03月3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原名mental hygiene。hygiene一词系古希腊健康女神之意。后以health代替hygiene,应称心理健康,但仍习称心理卫生。它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过去人们偏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不知道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心理卫生组织

1908年3月,美国比尔斯(G.W.Beers)发表了名著《一颗失而复得的心》。此书受到社会舆论的重视,比尔斯在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下,同年5月在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的组织,推动他所计划的心理卫生运动。

1909年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出版《心理卫生》季刊,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影响很大。随后20年中,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英国、巴西、匈牙利、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相继成立心理卫生的组织,并于1930年5月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到会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53个国家3042人。会上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宗旨是:“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人类幸福的增进”。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因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停止。1985年9月重新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在不少城市相继成立了省市的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卫生最初是以社会性的“运动”而逐步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这一运动的兴起,促进了精神病院面貌的改观。心理卫生运动又把精神病人返回到社会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不仅引起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法官、律师等专家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引起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如卫生、教育、公安、民政部以及各个社会团体和慈善组织的重视。

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逐渐扩大,从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到精神病人重返社会;从强调精神病的预防到塑造健全人格;把重点逐渐移到没有精神病疾患的各个社会成员和各个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方面。其工作内容早已超出临床医学的范围,并对卫生行政部门和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界提出了新的要求。

扫码访问

可用医学百科App / 微信 / 手机浏览器 扫码

用户喜欢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