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药部颁标准

拼音名

Wujin Wan

标准编号

WS3-B-2855-98

处方

益母草 320g 小茴香(盐制) 20g 川芎 60g 补骨脂(盐制) 20g 吴茱萸(制)   20g 当归 20g 艾叶(炭) 20g 白芍 60g 莪术(醋制) 20g 蒲黄(炒)    20g 百草霜 14g 三棱(醋制) 20 香附(醋制)   120 熟地黄 20g 延胡萦(醋制) 60g 木香 20g

制法

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混匀,过筛,每 100g粉末加炼蜜170~ 190g制 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鉴别

(1)取本品 5g,剪碎,加入甲醇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 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0. 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 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苯(10:1)为展开剂,先饱和10分钟,展开,取出,晾 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 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2)取当归、川芎对照药材各 1g,分别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浓 缩至1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及 鉴别

(1)项下供试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 板上,以氯仿-苯(8: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3)取补崩脂药材 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溶液浓缩至1ml作为对 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及鉴别

(1) 项下供试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苯-氯仿(9:2)为展开 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 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功能与主治

调经化瘀。用于气郁结滞,胸胁刺痛,产后血瘀,小腹疼痛,五 心烦热,面黄肌瘦。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

孕妇遵医嘱服用。

规格

每丸重 9g

贮藏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杨氏家藏方》卷一

方名

乌金丸

组成

坯子胭脂(别研)3钱,朱砂(别研)3钱,人参(去芦头)3钱,乳香(别研)3钱,藕节3钱,羊蹄根3钱,青竹茹3钱,乌贼鱼骨3钱,甘草(炙)3钱,细松烟墨(烧)3钱,川芎3钱,草乌头(炮,去皮尖)2钱。

主治

大风疾,眉须堕落,鼻柱崩倒;语音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茶清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每1两作10丸。

《魏氏家藏方》卷七

方名

乌金丸

组成

干棕榈、干姜、大橡斗子、乌梅(上4味,烧灰存性,为细末)、枯了白矾末各等分。

主治

肠风脏毒,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米饮下,若粪前有血,即空心服;粪后有血,即食后服。

制备方法

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四十

方名

乌金丸

组成

皂荚2两(烧灰,细锉),石膏2两(细研,水飞过)。

主治

偏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以薄荷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良方集腋》卷下

方名

乌金丸

组成

明天麻1钱6分,陈京墨1钱,真没药3钱(须要道地),百草霜3钱,寒食面(寒食日用酒和面为饼,中间包飞罗面蒸熟,去包皮,将内白面收贮听用)3钱。

主治

产后恶血上攻,败血不止,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1-2丸,温洒或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将京墨用水细磨浓,和药成丸,一料分作49粒。

《圣惠》卷二十四

方名

乌金丸

组成

槐鹅半斤,羌活2两,白附子2两,天麻3两,枳壳1两(去瓤),皂荚30挺(肥者),踯躅花1两,麻黄2两(去根节),胡桃瓤1两,乌蛇1条(重3两),腊月鸦1只(去足),腊月狐肝1具。

主治

风毒攻注皮肤,遍身瘙痒,烦热多汗。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以荆芥汤下。

制备方法

上锉细。以一固济了大瓷瓶,先纳乌蛇及鸦、狐肝等,封口烧欲熟,过后下诸药,以大火煅令通赤,待冷取出,加麝香半两,同研令细。以槐胶烂煮,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