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处方

青蒿500克(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500克(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15克(生,捣罗为末)

制法

上药以童便18升,瓷瓮中盛,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俟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之。

功能主治

治骨蒸劳,体疲,发渴寒热。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用温童便下30丸,日晚再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方名

青蒿丸

组成

青蒿4两(童便浸7日,晒干),龙胆5两,秦艽(去苗土)5两,黄芩(去黑心)5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5两,木香5两,麻子仁(研)5两,车前子5两,菟丝子(酒浸,别捣末)5两,独活(去芦头)3两,柏子仁(研)3两,山茱萸3两。

主治

骨蒸劳,体瘦,咳嗽气急,日渐枯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温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三十一

方名

青蒿丸

组成

青蒿1斤(取叶,晒干,捣罗为末),桃仁1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两(捣罗为末)。

主治

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

用法用量

以粗疏布袋盛,每服30丸,空心温童便送下,日晚再服。

制备方法

以童便3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普济方》卷二三六

方名

青蒿丸

组成

青蒿(切细)1斤,阿魏(别研)1两,天灵盖(涂醋炙黄,为末)1两,桃仁1升(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研细末)。

主治

骨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温酒送下,日晚再服,渐加至30丸。

制备方法

上4味,先以小便1斗煮青蒿至5升,绞去滓,即下余药,候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赵氏家传》

方名

青蒿丸

组成

白槟榔1个,白芜荑49个,黄连(去须)14茎,夜明砂1分(以上为末),太阴玄精石半钱,麝香半钱,小葱子(炒)半钱,朱砂半钱,芦荟1钱,天竺黄1钱,青黛1钱。

功效

取疳虫,退诸脏积热。

主治

小儿久积疳气,日渐羸瘦,面黄,头发作穗;好食土,咬指甲,捻鼻;骨蒸劳热。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米饮送下;酽醋汤亦得。取疳虫,煎酸石榴汤送下,20服取尽虫。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取青蒿自然汁半升,慢火熬汁,仍用豮猪胆1个取汁为丸,如粟米大。

方出《本草纲目》卷四十一引《保婴集》,名见《怡堂散记》

方名

青蒿丸

组成

青蒿虫(捣)10条,朱砂5分,汞粉5分。

主治

急慢惊风。心胞肝胆痰热生惊。

用法用量

1岁服1丸,乳汁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丸,如粟粒大。

用药禁忌

邪未入脏,不可轻投。

各家论述

《怡堂散记》:青蒿节内虫能入脏而清热;朱砂、铅粉入心胞,坠痰。病入心胞肝胆者,用之效。

附注

方中青蒿虫用量原缺,据《怡堂散记》补。

《鸡峰》卷九

方名

青蒿丸

组成

青蒿(细锉,嫩者)1升。

主治

一切劳瘦。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以水3升,童便5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本方原名“青蒿煎”,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