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刺 2015年07月19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九刺指古代针刺法分类,又称九变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 ,即古代的九种刺法[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出《内经》。九刺包括输刺(刺诸经荥藏输)、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络刺(刺小络之血脉)、分刺(刺分肉之间)、大写刺(以铍针刺大脓)、毛刺(刺浮痹皮肤)、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针刼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以不同的刺法应用于性质各异的病变。

九刺简表如下:

名 称 方         法
输 刺 刺诸经荥输、藏输 取荥穴、输穴、背俞穴
远道刺 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 上病下取
经 刺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 刺大经
络 刺 刺小络之血脉 刺血络
分 刺 刺分肉之间 刺肌肉
大写刺 刺大脓,以铍针 外症泻热、泻水
毛 刺 刺浮痹皮肤 皮肤浅刺
巨 刺 左取右,右取左 左右交叉取穴
焠 刺 刺燔针取痹 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

输刺·九刺

输刺为古刺法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8.

九刺之一·输刺

输刺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指脏腑疾病,取四肢有关经脉荥、输穴或脏腑的背俞穴来进行治疗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进行针刺,故名输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8.

十二刺之一·输刺

输刺为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是指采用直入直出的提插法,针数少而刺得深,以治实证。因其输泻邪热实邪,故名输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8.

五刺之一·输刺

输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纳)之至骨,以取骨痹。”这是指深刺以治骨痹(包括深部病症),与十二刺之输刺相仿,只是归类不同。近代临床所说的输刺法,多指此而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8.

远道刺·九刺

远道刺为古刺法名。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8. 。远道刺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属腑)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78.

经刺·九刺

经刺为《内经》刺法名。

九刺之一·经刺

经刺为九刺之一,是指于气血瘀滞经脉结聚不通之处(如压痛、郁血等)进行针刺的方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变[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45. [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3.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巨刺·经刺

经刺指交叉刺经,亦即巨刺,与缪刺对举[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45.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按经取穴法·经刺

经刺是指某经有病即选用本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即按经取穴法,近代所称“循经取穴法”盖源此[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3.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45.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

络刺·九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因其刺在血络,故名络刺。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6.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5.

分刺·九刺

分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主要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1.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8.

大写刺·九刺

大写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因其泻除脓血,故名大泻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

毛刺·九刺

毛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以其病处浮浅,针刺浅及皮毛,故名。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7. [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

巨刺·九刺

巨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指肌体一侧有病,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但刺法有异,即经脉有病,巨刺刺经;络脉有病,缪刺刺络[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 。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8.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适于“邪客于经”的疾患,刺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焠刺·九刺

焠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5. 。意与劫刺同[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8. 。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