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 2016年05月30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痉(convulsive disease[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为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痉又称痓[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痉的症状

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痉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痉有虚实二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病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

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痉的分类

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刚痉

刚痉一作刚痓[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5.。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5.。《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又:“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刚痉,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5.。风热盛亦可致刚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5.。《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柔痉

柔痉为痉病的一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与刚痉相对而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一作柔痓[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治用栝蒌桂枝汤加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亦有因暑热、湿热所致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2.。《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者,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阳痉

阳痉一作阳痓[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0.

刚痓

阳痉指刚痓,即刚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0.。《丹溪心法·痓》:“阳痓曰刚,无汗。”

痉病无四肢厥冷者

阳痉指痉病无四肢厥冷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0.。《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皆身热足寒,然阳痉不厥逆。”治宜清热、凉血、祛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0.。选用羚羊角散、麦门冬散、防风散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0.

阴痉

阴痉一作阴痓[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柔痓

阴痉指柔痓,即柔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

痉病见四肢厥冷者

阴痉指痉病见四肢厥冷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阳祛邪[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太平圣惠方》选用附子散、白术散、柴胡散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三阳痉

三阳痉指太阳痉、阳明痉、少阳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三阴痉

三阴痉指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法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芪、当归[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风痉

风痉指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8.。《圣济总录》卷八:“风痉者,以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故也。其状口噤不开,腰背强直如发痫。盖风邪内薄于经,则荣卫凝泣,筋脉紧急,故令口噤不开,卒然倒仆,不知所以。凡发极则复苏,苏则复作。其或耳中策策而痛,身背直而不屈者,不可治也。”治宜祛邪为主,参以息风,用续命汤、天麻汤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8.

风寒痉

不论刚痉、柔痉,凡因风寒而致者,为风寒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痉也。”

风痰痓

风痰痓指因风痰壅滞经络所致的痉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症见眼牵嘴扯,手足震颤或搐搦,甚则神昏不醒[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治宜祛风化痰,用祛风导痰汤,加姜汁、竹沥;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蝎、生姜、薄荷,气血不足而兼风痰者,用参归养荣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

痰火痓

痰火痓是由于痰火壅盛所致的痉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2.。症见眼牵嘴扯,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滑数[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2.。治宜清热泻火,豁痰止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2.。用瓜蒌积实汤加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2.。《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

湿热痉

湿热痉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6.。多因湿热夹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6.。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生地、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癍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湿热痉亦有因热闭所致者:“湿热证,发痉神昏,独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热甚发痉

热甚发痉指热盛伤阴,筋脉失养所致的痉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4.。由于邪热壅滞,或热甚伤阴,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4.。症见壮热,项背强,口噤齘齿,手足挛急,腹满便秘,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舌苔黄,舌质红,脉洪数或沉滑有力[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4.。治宜泄热存阴,用增液承气汤[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4.。无腹满便秘者,宜清热救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等方[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4.

血虚发痉

血虚发痉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症见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张氏医通·诸风门》:“血虚之人发痉,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或用大营煎等方加减。”

虚痓

虚痓指气血虚极,不能养筋所致的痓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7.。《医学正传·痓病》:“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证见四肢搐搦,头昏目花,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脉细弦[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7.。治宜益气补血,兼予息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7.。选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大营煎等方加钩藤、蝎尾等息风药[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7.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