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肝气郁结证 2018年08月27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义

积聚·肝气郁结证(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腹胀或痛,情志抑郁,喜叹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积聚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积聚·肝气郁结证的症状

积聚·肝气郁结证患者腹中气聚,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舌淡苔薄,脉弦[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证候分析

肝失疏泄,气聚腹中:肝失疏泄,气结成形作梗或气机逆乱,故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气散则胀痛,即止。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脉弦均为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积聚·肝气郁结证的治疗

治法

积聚·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消聚[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方药治疗

积聚·肝气郁结证可以逍遥散为主方[备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白术、白芍药、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进行治疗。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当归养血柔肝,薄荷散郁;白术、茯苓、甘草调理脾胃。如气滞较甚者,可加香附、青皮、广木香等疏肝理气之品。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术等。如年老或体虚者,可加党参以顾其虚。如寒湿中阻,症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象弦缓者,可用木香顺气散[备注]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以温中散寒,行气化湿。[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饮食疗法

推荐食材

积聚·肝气郁结证建议食用木香、香橼、白芍、佛手、香附、青皮、枳壳等[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推荐食疗方

[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1.佛手茶(《本草再新》):佛手5g,花茶3g,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2.木香饮(《简便单方》):木香20g,研末备用。取木香粉2g,入热米酒15mL调服,每日2次。

3.香橼米醋浸海带:海带(鲜)120g,香橼9g,醋1000mL。将香橼皮、海带在米醋中浸泡7日。每日取食海带6~9g,连食2周。

关于积聚

积聚(abdominal mass[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积聚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或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积和聚在病情和病机上虽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并而讨论[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积聚与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又有从部位区分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在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详见积聚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