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医药 2011年02月25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回族医药又称回回医学,由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孕育而生,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张骞、甘英先后出使西域,其发展与兴盛则始于唐。在唐代不仅有香药输入中国,一些医疗技术也传入中国。

当时唐人称阿拉伯人为大食人。安史之乱,大食应中国之请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后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国。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时,有更多的大食人到长安,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西市”一带,从事回回奇香异药经营。

到唐末五代时,回族医药家李珣著成药学著作《海药本草》,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该书总结了唐末时南方药物与海外药物的临床应用。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大量的海外香药香料被传入内地,销路较广又具医疗作用的香药如丁香、木香、龙脑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油等大量被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

元代时期,“回回”一名开始代替“大食人”,成为信仰伊斯兰教者的名称,这也为阿拉伯医药的广泛深入传播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出现了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专著《回回药方》,标志着回族医药学的形成。

自明代起,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回回医学本身存在、维持和发展的需要,广泛流向民间。如今,回族医药中的正骨、眼科(眼药)、外科、饮食疗法和养生学一直传承到当代。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