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消 2018年09月2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膈消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8.。消渴的一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志聪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即上消[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8.

上消(upper consumption[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消渴的一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又称膈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鬲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消心(见《证治要诀·三消》)。是指上焦燥热,以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为主要表现的消渴[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多因心肺火炽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证治要诀·三消》:“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

膈消的症状

膈消患者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多食易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膈消的病因病机

膈消多因心肺火炽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亦可因命火上浮致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证候分析

肺脏燥热,津液失布: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水谷腐熟过度,故多食易饥。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热下移大肠,故见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膈消的辨证分型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上消·肺热津伤证(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上消·燥热伤肺证

上消·燥热伤肺证(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是指燥热犯肺,耗伤气津,以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膈消的治疗

治法

膈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方药治疗

《医碥·消渴论》:“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上肺则为上消。……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俾肺受湿润之气而渴疾愈矣。”

膈消可用消渴方、麦门冬饮子、二冬汤、人虎白虎汤、止消润燥汤等清心肺,兼清其胃[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膈消可用消渴方[备注]消渴方(《丹溪心法》):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加味治疗。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乃肺肾气阴亏虚,可用二冬汤[备注]二冬汤(《医学心悟》):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方中重用人参(亦可用沙参代)益气生津;二冬、花粉、黄芩、知母清热解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如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乃肺胃热炽,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饮食疗法

推荐食材

膈消患者建议食用天花粉、兔肉、百合、水梨、鸭肉、银耳、麦冬、枇杷等[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推荐食疗方

1.五汁饮(《温病条辨》)将鲜芦根和麦门冬洗净后,压汁去渣,取麦门冬汁10g,鲜芦根汁25g;荸荠、梨、藕去皮后,榨汁,取梨汁30g,荸荠汁、藕汁各20g。将上述汁液混合均匀,温服、冷饮均可,不限量频饮。脾虚便溏者忌服。[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2.天花粉粥(《备急千金要方》):天花粉20g,洗净切片煎汁,同粳米60g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将熟时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即可。每日2次食用,脾胃虚寒而便溏者禁用。[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3.神效煮兔方(《太平圣惠方》):将兔去皮和内脏,洗净切块,与桑白皮100g同煮至烂熟,尽力食肉,并饮其汁,每日1次。[参考资料]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膈消的针灸治疗

方一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上消加尺泽、照海、金津、玉液;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方二

[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取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鱼际穴。肺之背俞穴肺俞,肺之原穴太渊可补益肺阴。配肺经荥穴鱼际以泻肺热。心俞及少府以泻心火,助其清肺泻热。胰俞为治消渴的经验效穴。

随证配穴:烦渴引饮者,加廉泉、内庭。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

推拿疗法治膈消

[参考资料]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选穴:肺俞、胰俞、心俞、中府、云门、气户、库房、手三里、阳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肺俞、胰俞、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肺俞、心俞、胰俞、中府、云门、气户、库房、手三里、阳陵泉,每穴约1分钟。用拿法拿上臂、前臂,约3分钟。

艾灸疗法治膈消

方一

[参考资料]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选穴:肺俞、胰俞、鱼际、太渊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或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方二

[参考资料]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上消证,口渴甚者,加内关、鱼际、少府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参考资料]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参考资料]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详见消渴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