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卒聋 2016年11月09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耳卒聋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3.。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系指耳聋之卒然发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3.。即暴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3.。又称卒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是以单耳或双耳听力骤然减退,或伴眩晕、耳鸣为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症状

耳聋之卒然发生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暴聋属实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

《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有肾气虚,风邪传经络,因入于耳,邪与正相搏而卒无闻者,谓之卒聋,亦曰暴聋。宜芎芷散、清神散。或由厥逆之气,如经云,少阳之厥,暴聋者,皆卒聋也,须用塞耳法。宜蒲黄膏、龙脑膏。”

辨证论治

1.外邪壅滞经络,致使气机上下升降不利所致[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其症头昏闷重、咳嗽、鼻塞涕清,或恶寒发热,耳鸣,耳聋如棉塞耳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治宜疏解外邪[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可选用九味羌活汤、银翘散等加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

2.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症见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方可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

《医林绳墨·耳》:“又有气逆壅盛而暴聋者,宜以清痰降火理气为先。”

3.外伤亦可致耳鸣耳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类今之突发性耳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

外治法

《疡医大全》卷十三记载治卒聋用“硫黄、雄黄(各等分)研匀,棉裹塞耳,数日即闻,又方,龟尿滴入耳中,即闻”。[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

关于耳鸣、耳聋

耳鸣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耳聋为病证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多属实证;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多属虚证。[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症状。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症状轻者称为重听[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在临床上,耳鸣、耳聋常为某些疾病的症候群之一,若以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者,也可作为一个疾病对待。耳鸣、耳聋两症常合并出现,因耳内鸣响而妨碍正常听觉,以致听力减退。耳聋又有自耳鸣发展而来,如《医学入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而发病机理则基本一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

除内伤所引起的耳鸣耳聋外,对于暴震,外伤、药物损害、外疡等引起的,亦可参照本条辨证原则处理[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

现代医学认为此耳鸣、耳聋多为年老、外伤、中耳炎、药物中毒、肿瘤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听觉器官病变所致[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详见耳鸣、耳聋条。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