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现丝虫病 2009年01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常现棘唇线虫病

疾病代码

ICD:B74.8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概述

常现丝虫病(filariasis perstans)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常现丝虫病可长期寄生而不产生症状,但有些病例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与罗阿丝虫卡拉巴肿相似,有头痛、关节痛、神经精神症状、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炎,甚至心力衰竭。

疾病描述

常现丝虫病(filariasis perstans)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

症状体征

常现丝虫病可长期寄生而不产生症状,但有些病例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与罗阿丝虫卡拉巴肿相似,有头痛、关节痛、神经精神症状、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炎,甚至心力衰竭。

疾病病因

雌虫长、宽为(70~80)mm×120μm,雄虫长、宽为45mm×60μm。微丝蚴长、宽为200μm×4μm,无鞘膜,无规则的周期性。

病理生理

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 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 年发育成熟。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发病。

诊断检查

诊断:诊断有赖于血液内找到微丝蚴。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可找到微丝蚴。

鉴别诊断

应与盘尾丝虫病、欧氏丝虫病相鉴别。

治疗方案

甲苯达唑疗效较好,100mg/次,2 次/d,连服30 天。乙胺嗪单一疗程效果欠佳,常需几个疗程。剂量为5~6mg/(kg?d),2~3 周为1 个疗程。

并发症

可并发关节炎、心包炎、严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

预后及预防

预后:预后与阿罗丝虫病同,但不累及视神经。

预防:预防原则与其他丝虫病类同。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中非、南美洲,通过库蠓传播。某些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率在90%以上。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