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病证治

中医病证名 脏腑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xīn bìng zhèng zhì

2 注解

小儿心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1]心主惊,故病多惊悸哭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1]心热壮热,心胸热,口中气热,欲就冷,目上窜,目内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1]。实则发热,烦渴,叫哭,喜仰卧,惊搐[1]。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汤导赤散[1]。如心火亢盛,心中烦热;火扰心神,急躁惊惕,宜清心镇惊,用凉惊丸[1]心火上炎,舌赤糜烂;火灼津伤,舌绛烦渴,宜清心生津,用导赤散增液汤[1]。火犯阳络血热妄行衄血咳血,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1]痰火扰心心烦心悸,易惊易搐,宜豁痰宁心,用黄连温胆汤琥珀抱龙丸[1]痰迷心窍神昏呆滞,喉中痰鸣,宜化痰开窍,用苏合香丸,或牛黄清心丸[1]心血瘀阻心悸肢冷,舌紫脉涩,指纹紫暗,宜活血消瘀,用丹参饮桃仁红花苏木蒲黄[1]。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悸而易惊,脉细促而舌淡,宜养心复脉,用复脉汤[1]。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宜育阴潜阳,用三甲复脉汤[1]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少气而汗出,宜补心益气,用独参汤生脉散[1]心阳暴脱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用参附龙牡汤[1]。《育婴家秘》:“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余之象,其儿易养。”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4.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小儿心病证治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小儿心病证治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小儿心病证治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小儿心病证治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