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处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穴位特效按摩 经外奇穴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经穴 前头部腧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chù

2 英文参考

Five Stop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uc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ǔchù BL5[中国针灸学词典]

wǔc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处: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1]

4 经穴名·五处

穴位五处
汉语拼音Wuchu
罗马拼音Wuchu
美国英译名Five Locations
各国代号中国BL5
日本5
法国莫兰特氏V5
富耶氏
德国B5
英国B5
美国BI5

五处经穴名(Wǔchù BL5)[1]。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巨处[2]。属足太阳膀胱经[2]。五即第五,处指处所,此处为足太阳第五穴所在之处,故名五处[2]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

4.1 五处穴的别名

巨处(《医学入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五处主之。

4.3 穴名

五即第五,处指处所,此处为足太阳第五穴所在之处,故名五处[2]

五,乃数名。处,有位置、处所之义。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腧穴,起自睛明,历攒竹眉冲曲差,至此处正为第5穴,其所治症,均以目病为主[3]。其通关窍,解郁热,则小异而大同,似有五处同功之意,而本穴居四者之中,故名五处[3]。《会元针灸学》载:“五处者,足太阳经始睛明…,,至此五穴,皆能愈目暴赤热痛也,故名五处。”

穴居前额,犹如诸星所居之处也。前头部在道经中称为天庭(两眉之间也称天庭),穴居其间,正有天上诸星(五星)罗列之象,且在本经序次亦为第五,或因此而得名[3]

4.4 所属部位

头部[4]> 前头[5]

4.5 五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五处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5][5]

五处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再旁开1.5寸处[5]

五处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png

五处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五处穴在头部的位置.png

五处穴在头部的位置

五处穴的位置

五处穴在头部的位置

五处穴的位置

五处穴的位置(血管

五处穴的位置

五处穴的位置(肌肉

4.6 五处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从曲差直上,入发际1寸处取穴

正坐仰靠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与神庭头维连线的内1/3与外2/3处垂线的交点上取[6]

快速取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五处[7]

4.7 五处穴位解剖

五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分布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7]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上神经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8]

4.8 五处穴的功效与作用

五处穴有清热散风,明目镇痉的功效。

五处穴有疏风明目作用[8]

五处穴主目疾,有通关窍,解郁热作用[8]

4.9 五处穴主治病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8]

五处穴主治神志和局部病。如头痛目眩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8]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不明,癫痫[8]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癫痫[8]

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等[8]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2. 五官系统疾病:视力减退,衄血鼻炎鼻息肉

3. 其它:感冒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8]

平刺0.3~0.5寸,局部酸痛

平刺0.5~0.8寸[8][8],局部有重胀感[8]

4.10.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条温灸5~10分钟。

本穴少用或禁用灸法[8]

4.11 五处穴的配伍

五处率谷行间,有清利头目平肝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五处合谷上星,治鼻衄[8]

五处百会上星风池合谷后溪,治头痛[8]

五处心俞巨阙合谷太冲,治癫痫[8]

4.12 特效按摩

遇到小儿惊风时,用食指指腹按压五处穴,左右同时按压3分钟,能迅速缓解小儿惊风症状,使孩子及时得到救治[8]

4.13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目眩

针灸大成》:主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太平圣惠方》:主目不明,头眩风闷。

5 经外奇穴

五处经外奇穴[8]。位于腰骶部,计5穴[8]。第五腰椎棘突高点处1穴,此穴旁开2寸处2穴,旁开4寸处又2穴[8]。主治一切腰部疾患[8]。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8]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8.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5-226.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