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阻积证

积聚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积证 中医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zhì xuè zǔ jī zhèng

2 英文参考

amassment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blockad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气滞血阻积证(amassment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blockade[1])是指气滞血阻内积,积证初起,以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肿痛并见,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积证[1]

4 气滞血阻积证症状

气滞血阻积证患者腹部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黯,舌苔薄,脉弦[2][3]

5 证候分析

气滞血瘀,痹阻脉络,积而成块: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故胀痛并见,固着不移。病属初起,积犹未久,故软而不坚。脉弦为气滞之象。[3][3]

6 气滞血阻积证的治疗

6.1 治法

气滞血阻积证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消积[3]

气滞血阻积证治宜理气活血,消积散[3]

6.2 方药治疗

气滞血阻积证可以金铃子散[备注]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延胡索失笑散[备注]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以金铃子疏肝理气;玄胡活血止痛;并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气血流通,通则不痛,积块可散。[3]

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可用大七气汤[备注]大七气汤(《医学入门》):青皮陈皮桔梗藿香、官桂、甘草三棱莪术香附益智仁、姜枣。方中青皮陈皮桔梗香附藿香行气散结,桂心、三棱莪术温通血络软坚散结[3]

若见寒热身痛舌苔白腻,脉浮弦大者,是兼外感风寒表证。宜宣表理气,通滞去积,可用五积散[备注]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芷橘皮、厚    朴、当归川芎白芍药茯苓桔梗苍术枳壳半夏麻黄干姜肉桂甘草、姜。本方汇集解表、散寒、祛湿化痰行气、利水、活血、通络、温中、止痛之药于一炉,以治积证初起又兼外感气机不利所导致的一系列阻滞不通的证候,能使其逐步消散。若积久正虚,非本方所能奏效。[3]

6.3 食疗

6.3.1 推荐食材

气滞血阻积证患者建议食用桃仁红花川芎木香香附丹参玫瑰花川牛膝[3]

6.3.2 推荐食疗

[3]

1.牛膝玫瑰茶 川牛膝9g,玫瑰花9g(鲜品加倍),红茶3go上三昧制粗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温饮,每日1剂。

2.川芎煮鸡蛋 鸡蛋2枚,川芎9g,黄酒适量。锅置火上,加水300mL,放入鸡蛋、川芎同煮。鸡蛋熟后取出去壳,复置汤药内,再用文火煮5分钟,酌加黄酒适量,起锅。食蛋饮汤。日服1剂,5剂为一疗程。

3.黑豆红花黑豆30g,红花6g,红糖30g。黑豆红花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熟烂,除去黑豆红花留汁,加红糖搅匀即成。每次服10~20mL,每日2次。

4.桃仁桂鱼 桃仁6g,泽泻10g,桂鱼250go桂鱼洗净,与桃仁泽泻一起,加入葱、姜等佐料,一同炖熟。食鱼喝汤。

7 关于积聚

积聚(abdominal mass[4]、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4])为病名[5]。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5]。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积聚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5]。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5]。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5]。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5]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5]

积和聚在病情和病机上虽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并而讨论[5]

积聚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5]

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5]。又有从部位区分者[5]

在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5]

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气滞血阻积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气滞血阻积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气滞血阻积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