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

中医诊断学 导引功法 望诊 养生学 中医学 小儿指诊法 养生方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duàn jǐn

2 英文参考

baduanji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ight-sectioned exerci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ight infantile finger loops and whorl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八段锦:1.导引功法名;2.小儿指纹诊法

4 导引功法名·八段锦

八段锦传统医疗保健中一种体育方法[1]。指由8节肢体动作组成,有保健作用导引方法[2]

八段锦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其名称出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南宋·曾慥《道枢》辑其基本功法为: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摆鲜鱼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另《医方类聚》、《灵剑子导引子午记》等均载有类似功法。现在流行的是晚清时所传的歌诀:两手托天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结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文八段又称南派,多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气。其图式出南宋·河滨丈人《摄生要义》。明·王圻《三才图会》载有类似图式并附有功法。高濂遵生八笺》括为歌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生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脚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精。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汨汨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子后午前后,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亦附有功法八图,并于歌诀有详细注释。曹无极《万育仙书》曾转载此诀,后世流行颇广。

八段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具有简单易学之特点,且对增强体质、调节体内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有显著功效,故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祛病延年传统好功法。本功要求不可用力,动作宜柔、宜缓、呼吸要静匀细长。

4.1 功法源流

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之后,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才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人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明清时期,立势八段锦有了很大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清末《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两手托天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从此,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

八段锦在流传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例如,清朝山阴娄杰述八段锦立功,其歌诀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鸣;鼎凭单臂举,剑向半肩横;擒纵如猿捷,威严似虎狞;更同飞燕急,立马告功成。”另外,还有《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清·佚名),《八段部体操图(12式)》等这类八段锦都出于释门,僧人将其作为健身养生方法和武术基本功来练习

总的来看,八段锦被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

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另外,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养性延命录》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动作图势 。例如,“狼距鸱顾,左右自摇曳”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相似;“顿踵三还”与“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相似;“左右挽弓势”基本与“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相同;“左右单托天势”基本与“调理牌胃须单举”动作相同;“两手前筑势”基本与“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相同。这些都说明,八段锦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唐豪、马凤阁等人编著的《八段锦》,后又组织编写小组对传统八段锦进行了挖掘整理。由于政府的重视,习练八段锦群众逐年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人我国大专院校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八段锦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八段锦的内涵。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

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

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

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3]

4.2 功法操作

4.2.1 一、两手托天三焦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两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掌,掌心上托,两臂充分伸展,放松,如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缓缓吸气。然后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下落,至胸前边落边翻转掌心朝上,微低头,同时缓缓呼气,眼视双手。如此反复练习4~8次。

4.2.2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手握拳,食指与拇指成“八”字撑开,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时右臂屈肘右拉,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开弓状,眼视左手。然后复原后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接着作左拉弓状,动作同右拉弓,唯方向相反。如此左右反复操作4~8次。

4.2.3 三、调理脾胃臂单举

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左臂伸直后,左手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左手覆掌在身前落下,同时引气下行,随之全身放松,恢复自然站立。接着右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动作同左手,唯方向相反。如此反复操作4~8次。

4.2.4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叉腰。头颈带动脊柱缓缓拧转,眼视后方,同时配合吸气。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换一方向作同样动作。如此左右后瞧反复4~8次。

4.2.5 五、摇头摆尾去心

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头象小勺舀水似的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合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同时全身放松,呼气结束时,两手同时作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然后换一方向作同样动作。如此左右反复操作4~8次。

4.2.6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接着上体缓缓向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然后上体直起,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以两手抵住腰骶部,上体缓缓后仰。如此反复俯仰4~8次。

4.2.7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左拳向前方缓缓出击,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出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19嘈f之前倾。换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然后换右拳缓缓向前击出,动作同左拳。如此左右交替反复击出4~8次。

4.2.8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放下,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如此起落4~8次。

4.3 治病

本功法对老年病、慢性病以及颈、腰椎疾患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还能对圆背、脊柱后突等不良姿势矫正作用

4.4 注意事项

1.本功法动作简单,不强求意念,但应尽量排除杂念,以免影响效果。

2.不强求呼吸,但要求呼吸平缓细匀,有时配合动作呼吸。

3.动作要求柔和,不僵硬,不可用力。动作时要缓慢而连贯,一气呵成。

5 小儿指纹·八段锦

八段锦又称八片锦,是小儿指纹的纹形改变及其延伸方向共八种类型的合称,即小儿指纹名称[3]。鱼刺形主惊风痰热;垂针形主伤风泄泻水字形食积;乙字形主肝病惊风;环形主疳积吐逆;珠形主病危[3]。此外还有乱纹形、虫纹形,计八种,故名[3]

四诊抉微》:“鱼刺形,主惊风、痰热;悬针形,主伤风泄泻积热水字形,主食积咳嗽惊疳;乙字形,主肝病惊风;虫纹形,主肝虫、大肠秽积;环形,主疳积吐逆;乱纹,主虫;珠形,主死。”

其中有些指纹,临床较为少见,有待探讨[3]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 五禽戏 六字诀 八段锦[M].中国: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94-19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bingfe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