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丸

中医学 方剂学 方剂 中药学 祛痰剂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ǐ lóng wán

2 概述

子龙丸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之子龙丸

子龙丸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记载的控涎丹[1]

3.1 别名

子龙丸妙应丸[2]

3.2 组成

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2]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2]

3.4 用法用量

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2]

3.5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之子龙丸功能祛痰逐饮。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2]

4 《应验简便良方》卷下方之子龙丸

4.1 方名

子龙丸

4.2 组成

白蔻仁3两,川厚朴4两,制甘遂2两,红芽大戟2两,白芥子4两。

4.3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4 功能主治

《应验简便良方》卷下方之子龙丸主治颈项胸胁、背、腰、筋骨牵引钩痛,流走不定,手足冷木,气脉不通,痰涎在胸膈上。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又遍身或起筋块如擂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酸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管漏;又治瘰疬鱼口便毒、贴骨、一切阴疽。

4.5 用法用量

每服3分,淡姜汤送下。

4.6 用药禁忌

同日忌服甘草,因丸内有甘遂故也。

4.7 各家论述

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湿气与火则结为痰。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行经水气,直达水气结聚之处以攻决;白芥子能散皮内膜外痰气,厚朴涤气温中,能去瘀生新白蔻仁开胃健脾,温中顺气,惟善用者能获神效也。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1.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