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脾两虚证

心悸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jì ·xīn pí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心悸·心脾两虚证(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1])是指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以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1]

4 心悸·心脾两虚证症状

心悸气短,易汗,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少胸闷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1][2]

5 证候分析

脾失运化之权,气血化源不足,故纳少胸闷头晕乏力气短易汗[2]心血不足,则心悸神明失养,神不守舍,则失眠健忘[2]。心其华在面,气血虚,故面色㿠白、舌淡红、脉细弱[2]

6 心悸·心脾两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养血益气,定悸安神[2]

6.2 针灸治疗

[2]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

随证配穴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心俞巨阙如前所述。血之会膈俞补血养心气血的生成,赖水谷精微所化,故取脾俞足三里中焦以助气血化生。

7 关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2][3])为病证名[4]。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4]。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4]心悸包括惊悸怔忡[5]。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6];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6][6]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6]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6]

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6]。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6]

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

详见心悸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80.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3-108.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心悸·心脾两虚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心悸·心脾两虚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心悸·心脾两虚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心悸·心脾两虚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