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冲

经穴别名 腧穴学 经外奇穴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u chōng

2 概述

头冲: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

3 经穴别名·头冲

3.1 臂臑

头冲经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1]。《备急千金翼方》作颈冲,并曰:“一名臂臑[1]。近人因作臂臑穴别名[1]。另《针灸资生经》作臂膈穴别名[2]

穴位臂臑
汉语拼音Binao
罗马拼音Pinao
美国英译名Elbow Bone
各国代号中国LI14
日本14
法国莫兰特氏GI14
富耶氏
德国DI14
英国Li14
美国LI14

臂臑经穴名(Bìnào LI14)[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属手阳明大肠经[3]臂臑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3]。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3.1.1 别名

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4]臂脑[4]

3.1.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3.1.3 特异性

臂臑手阳明络之会。

3.1.4 穴名

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4]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着之处,故名之。[4]

3.1.5 所属部位

上臂[5]

3.1.6 臂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6][7]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8]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8]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3.1.7 取法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8]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9]

3.1.8 穴位解剖

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3.1.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9]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9]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9]

3.1.9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9]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3.1.10 治病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9]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9]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9]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9]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9]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9]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9]

直刺0.5~1寸[9]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9]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9]

3.1.11.2 灸法

可灸[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3.1.12 配伍

臂臑肩髃治肩臂痛[9]

臂臑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9]

臂臑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9]

臂臑手五里瘰疬[9]

臂臑睛明承泣治眼病[9]

臂臑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9]

臂臑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9]

臂臑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3.1.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3.1.14 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证明,臂臑穴对乳腺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实验观察提示此镇痛作用是通过下丘脑外侧区实现的[9]

3.2 天府

经外奇穴图谱》说头冲天府[9]

穴位天府
汉语拼音Tianfu
罗马拼音Tienfu
美国英译名Heaven Prefecture
各国代号中国LU3
日本P3
法国莫兰特氏P3
富耶氏
德国L3
英国LU3
美国3

天府经穴名(Tiānfǔ LU3)[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LU3[11]。属手太阴肺经[11]。天即天空,指上而言;府即聚集[11]。穴在臂之上端,是肺气聚集之处,故名[11]。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咯血瘿气鼻衄目眩,不能远视,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侧前廉痛,上臂内侧痛、麻木不仁身肿身胀,身重嗜睡等。

3.2.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11][11][12]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天府二穴[12]

3.2.2 所属部位

上臂[13]

3.2.3 天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13][14]

天府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卧位取穴[14]

天府位于上臂前外侧,平腋前纹头下3寸,当肱二头肌外侧沟处(《针灸甲乙经》)[14]

天府穴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天府穴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上肢内侧部经穴——天府的位置

上肢内侧部经穴——天府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的位置(手太阴肺经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的位置(肌肉

天府穴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3.2.4 取穴法

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卧位取穴[14]

坐位卧位,在腋前皱壁上端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取穴。简便取法: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是穴。

坐位,微屈肘,于肱二头肌外侧沟平腋前纹头处至尺泽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取穴;或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是穴[14]

3.2.5 穴位解剖

天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肌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通过处。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头静脉外后方,深进肱肌。该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肌支支配该二肌。

3.2.5.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14]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14]

3.2.5.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肌皮神经和肱动脉分布[14]

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14]

3.2.6 功效与作用

天府穴有调理肺气安神定志作用

天府有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作用[14]

3.2.7 治病

天府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咯血瘿气鼻衄目眩,不能远视,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侧前廉痛,上臂内侧痛、麻木不仁身肿身胀,身重嗜睡等。

天府穴主治气喘瘿气鼻衄、上臂内侧痛[14]

天府穴主要用于胸肺、五官疾患等: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鼻衄目眩远视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瘿气、上臂外侧前廉[14][14]

肺病咳嗽鼻衄气喘咯血[14]

经脉病:肩及上肢内侧疼痛麻木不仁[14]

神志病:神志恍惚善忘,悲苦[14]

头面五官病:目眩,不能远视[14]

其他病:身肿身胀,身重嗜睡[14]

3.2.8 刺灸法

3.2.8.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4][14][14]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14]

3.2.8.2 灸法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艾条灸5~10分钟[14]

3.2.9 配伍

天府合谷口鼻出血[14]

天府配膈会、气舍瘿气咽肿[14]

天府肩髃天宗治肩臂痛[14]

天府肩髃曲泽,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上臂疼痛

天府臑会合谷气舍,治瘿气咽肿[14]

天府合谷迎香,治鼻衄[14]

天府合谷,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鼻衄

天府中府云门华盖肺俞,治哮喘[14]

天府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有行气活血解郁散结的作用,主治瘿气

3.2.10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瘿恶气,灸天府五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壮。

千金翼方》:身重嗜眠不自觉,灸天府正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逆气喘不得息,目眩远视䀮䀮,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针灸甲乙经》: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瘅内逆,肝肺相搏,鼻口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天府主之。

针灸大成》:主暴瘅,口鼻衄血,中风邪,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喘息寒热疟,目眩远视䀮䀮,瘿气

4 经外奇穴名·头冲

头冲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14]

4.1 定位

经外奇穴·头冲位当臂肱二头肌之桡侧,伸手直向前,侧头靠臂时,鼻尖所触之处是穴[14]

4.2 功能主治

经外奇穴·头冲主治诸瘿气,多用灸法[14]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7.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7.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3.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1.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
  12. ^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45.
  13.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
  14. ^ [1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40.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