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疗法

医疗技术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ǐ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body acupuncture therapy

3 注解

[1]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体针疗法是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经络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针刺经络腧穴,能调整并激发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代谢,从而产生防病治病效应,在养生保健方面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经络在体表的刺激点称为腧穴,它既是针灸治病的治疗点,又是内部病症在体表的反应点腧穴可分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掌握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再配以针刺手法,就能治病祛邪,养生益寿。

4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毫针以不锈钢制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

毫针规格,按针身长度分有0.5、1、 1.5、2、2.5、3、3.5、4、5寸;按针身粗细分有 26、28、30、32号,号数越小越粗。

(二)毫针消毒

1.煮沸消毒法煮沸30分钟左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是家用消毒方法

2.乙醇浸泡法将毫针浸泡于75%的乙醇溶液中,不得少于30分钟,使用时应用乙醇棉球擦干针体。

3.高压消毒法将针包后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温度为115~123℃,持续30分钟。

4.操作  医生双手及患者受刺穴位用 75%乙醇棉球擦拭。

(三)进针法进针时要快、稳、准,常用进针法如下。

1.簟手进针法刺手(右手)的拇指、示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到要求的深度。适用于短针及较熟练的操作者。

2.双手进针法  左右双手协同进针。左手称押手,右手称持针手或叫刺手。根据押手的动作不同,可分为指切进针法(适用于一般部位)、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头面穴位)、舒张进针法(适用于腹部和肌肉松弛处)。

(四)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常根据施术部位及患者体质强弱、胖瘦等灵活掌握,常用的角度有以下三种。

1.直刺   针身皮肤表面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的穴位

2.斜刺  针身皮肤表面成450角刺入。适用于胸背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

3.横刺  毫针皮肤表面成15o~25o沿皮刺人。适用于皮肉浅薄处,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此法。

5 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捻转两种。进针到一定深度后反复提插捻转,使患者产生酸、胀、重、麻等感觉,医生手下有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如不易得气时,可采用循、弹、刮、摇、飞、震颤等手法加以辅助,促使针感加强。

1.针刺补泻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补泻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穴位向性针刺同一穴位而采用不同的手法,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当机体功能低下呈现虚证时,采用补法,可起补虚作用,反之则起泻实之功。

(2)穴位特异性穴位除具有普遍性作用外,还有特异性的特点,如足三里气海

关元为强壮补虚之穴,十宣十二井穴舌中通泄邪实之功。

2.补泻手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名称补法操作泻法操作
疾法进针(分部进针),快出针(1次退出)进针(1次进针),慢出针(分部出针)
捻转法左转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右转拇指向后,示指向前
提插法插针重(紧按),提针轻(慢提)插针轻(慢按),提针重(紧提)
迎随针尖顺经行方向称随针尖逆经行方向称迎
呼吸法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
开阖法出针后速按针孔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按压

6 针刺异常现象的处理及预防

针刺治病比较安全,但如果盲目操作或手法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脉沉细,严重者会产生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可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劳累、大出汗、大出血、饥饿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手法过重引起。

发生晕针,医生必须镇静,应停止针刺,并将刺入的针起出。患者平卧,处头低脚高位,松解衣带,注意保暖,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休息片刻便能恢复,重者可刺人中涌泉,灸百会足三里等穴,必要时配合抢救。

为预防晕针,对初诊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紧张,体虚、过度疲劳、饥饿或大病后患者不宜马上扎针。初诊者最好取卧位手法要轻,留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表情面色发生晕针先兆要及时处理。

2.滞针针在穴内捻转提插,或出针时感到十分涩滞困难,可因行针时用力过猛。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单向捻转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或因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

如因体位移动而致滞针必须纠正体位,因紧张引起者可延长留针时间,或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就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因单方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退转。

对初诊及精神紧张的患者,先做好解释工作。针刺时须避开肌腱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折针进针时用力过猛,提插捻转用力不均匀,或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外物碰压造成弯曲。针体损伤剥蚀或已弯曲,起针时过快也可造成断针

为防止弯针折针进针时须指力均匀,进针前应检查针具,留针时体外应留 1/4针身,便于意外时取出。患者取舒适体位

4.血肿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因针刺时损伤血管,尤其是针尖弯曲带钩。如微量的渗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可自行消退;如严重者,先冷敷止血后,再热敷,以利于瘀血消散。

为预防形成血肿进针前需检查针具,并尽量避开血管出针后按压针孔手法要轻巧,眼区穴位针刺时更须注意

5.刺伤重要脏器如刺伤胸壁和肺脏会出现气胸,刺伤肝、脾、肾脏会造成相应脏器出血,刺伤胆、胃、肠、膀胱等可造成腹膜炎,刺伤脑脊髓可危及生命,应立即抢救。

为防止上述情况产生,首先应熟悉解剖位置,在针刺时要掌握一定的深度。

7 养生应用

1.感冒

主穴大椎风池合谷外关

配穴头痛太阳鼻塞迎香印堂

针法以针为主,如发热咽喉肿痛少商尺泽

2.中风偏瘫

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配穴上肢痉挛性瘫痪曲泽尺泽大陵;口呙 流涎地仓颊车大迎言语不利通里廉泉、言语I、II区;二便失禁加关元中极

针法以手足阳明经上的穴位为主。疾病初期可刺患侧肢体,病久先刺健侧用补法,再刺患侧用泻法,可配合电针疗法。长久瘫痪引起肌肉萎缩,用七星针叩击患侧肢体的井穴

3.头痛

主穴风池百会印堂太阳外关合谷

配穴巅顶痛太冲行间偏头痛太阳中渚;前额痛加攒竹;后头痛天柱昆仑

针法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每次主穴 1~2穴,用泻法留针

4.失眠

主穴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

配穴心脾两虚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心俞肾俞复溜肝阳上亢肝俞行间;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脾胃不和胃俞足三里

针法  以针为主,用补法平补平泻,也可配合皮肤针叩击背部。

5.咳嗽

主穴天突列缺合谷

配穴外感外关风门肺虚太渊肺俞;痰多加丰隆咽喉燥痛干咳尺泽照海

针法天突穴向胸骨横刺,不宜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6.哮喘

主穴膻中定喘肺俞风门列缺

配穴虚喘足三里太渊膏肓实喘尺泽合谷;痰多加丰隆

针法  在季节变化时可用梅花针叩击鱼际120次,可减少发病。

7.胃痛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

配穴虚证脾俞胃俞;暖气则舒加太冲期门胃脘胀满加公孙

8.胁痛

主穴  患侧支沟阳陵泉

配穴  胸闷膻中中渚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针法  针用泻法,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

9.胆绞痛

主穴胆囊点阳陵泉日月

配穴胆俞支沟中渚

针法  针后强刺激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加强刺激1次。

10.胆道蛔虫症

主穴阳陵泉支沟迎香

配穴水沟胆囊穴

针法沿迎香四白方向透刺,强刺激留针期间加强刺激直至绞痛缓解。

11.腹痛

主穴  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配穴寒痛神阙公孙肝气上逆加太冲食积内庭上巨虚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针法神阙熏灸不针,虚寒痛加温针

12.呃逆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白膈俞

配穴实证支沟行间虚证足三里脾俞膈俞

针法  留针4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

13.泄泻

主穴  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脾虚脾俞肾虚命门关元腹痛梁丘

针法实证针用泻法,虚证多用灸法

14.便秘

主穴大横大肠俞支沟下巨虚

配穴热结合谷曲池气秘中脘行间寒秘神阙气海

针法留针30分钟,热结用泻法,寒秘温灸

15.三叉神经痛

主穴翳风、颧髂、合谷太冲

配穴第一支神经疼痛时患侧加攒竹阳白,第二支疼痛时加四白,第三支疼痛颊车下关

针法用泻法,续捻针30分钟以上。

16.面神经瘫痪

主穴  外关合谷足三里风池颊车迎香阳白地仓

配穴  目不闭加攒竹人中沟歪斜刺人中面肌痉挛太冲

针法疾病初起浅刺,l~2星期后用透刺,每日配合患侧自行按摩、热敷1次。

17.肩周炎

主穴肩髃肩髎肩内陵曲池

配穴臂痛加臂孺;抬举困难加条口承山肩胛痛加天宗肩贞

针法风湿痛加温针灸

18.急慢性腰痛

主穴  肾俞大肠俞委中后溪阿是穴

配穴  肾虚太溪复溜寒湿命门阴陵泉劳损腰阳关次髎;急性腰痛腰痛点水沟昆仑

针法急性发作先针腰腿点,强刺激,配合腰部活动

19.坐骨神经痛

主穴  大肠俞、次髂、环跳秩边风市委中

配穴腰骶痛加次髎太阳经痛加殷门承山昆仑少阳经痛加阳陵泉绝骨

针法疼痛部位循经取2~4穴,臀部穴针感要向下放射,但不必过分强求。

20.更年期综合征

主穴内关三阴交太冲

配穴心脾两虚心俞脾俞神门章门肝火上逆加太冲行间丰隆肝气郁结支沟阳陵泉

针法视病情虚实,应用不同的补泻手法

21.脱肛

主穴百会长强命门气海俞承山

配穴久泻脾气虚弱加章门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加肾俞志室太溪

针法补法,酌加灸法

22.慢性阑尾炎

主穴合谷上巨虚曲池阑尾点。

配穴发热大椎恶心内关中脘

针法用泻法,留针可达数小时,每隔10分钟强刺激1次,治疗时要随时观察白细胞指标。如急性发作,必要时须手术治疗。

23.乳腺炎

主穴  肩井、膻巾、乳根内关复溜天宗

配穴肝郁期门胃热内庭梁丘发热曲池乳痈少泽梁丘

针法可配合艾条乳根20分钟。

24.斑秃

主穴百会头维、生发穴(风池风府中点)、足三里三阴交膈俞

配穴上星风池神门太冲太溪

针法除针剌外,“丁在斑秃局部围刺,隔5分钟1次。

25.带状疱疹

主穴局部围刺,患侧华佗夹脊外关曲池

配穴胸胁部加支沟阳陵泉;肝胆火旺加侠溪;肝胃湿热阴陵泉内庭

针法每日1次。

26.牛皮癣

主穴曲池血海委中

配穴风池大椎合谷足三里针法每次2~3穴,用中等强刺激,泻法。

27.荨麻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

配穴外感风池外关;肠胃积热足三里内庭腹痛加天楸、公孙

针法留针15~20分钟。

28.肥胖症

主穴天枢曲池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阴陵泉公孙伏兔归来

针法每日1次,用透穴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

29.扭伤

主穴扭伤局部取穴,某一部位扭伤在某部相应位置取l~2穴。

针法  扭伤2~3日用针刺,加温针,结合火罐,疗效更佳。

30.落枕

主穴落枕穴后溪阿是穴

配穴颈部太阳经加天柱少阳经加风池外关

针法先针落枕穴,令患者转动颈部,再针局部配用火罐

31.痛经

主穴  气海关元次髎三阴交

配穴痛剧不止加地机;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湿水道归来肝郁太冲

针法  法泻法为主,寒甚加灸法

32.子宫脱垂主穴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配穴腰酸加。肾俞次髎针法补法加灸。

33.遗尿主穴关元三阴交中极配穴肾气不足加肾俞气海针法刺法

34.阳痿

主穴  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八髎

配穴湿热下注阳陵泉阴陵泉针法补法针灸并用。

35.近视眼

丰穴睛明承泣风池合谷

配穴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光明

针法每次2~3穴,眼部穴位宜轻捻缓进,出针时需用棉球按压1分钟,以防止出血

36.耳聋耳鸣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外感风邪外关合谷;肝胆火盛加太冲丰隆肾虚肾俞关元太溪

针法针法,补泻视病情而定。

37.鼻炎

主穴迎香合谷印堂风池

配穴急性期宜宣肺列缺;慢性期加足三里

38.经验

潮热:取大椎曲池盗汗:取阴郄复溜咯血:取尺泽鱼际足三里内关、孑L最;噎膈反胃:取膻中膈俞中脘关元足三里内关公孙疝气疼痛:取大敦太冲合谷承山;心动过速:取内关足三里神门

8 注意事项

1.患者过饥过饱、过于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手法宜轻。

2.小儿囟门未合,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3.孕妇不宜针刺小腹部,尤其是腰骶部禁针刺。必要时,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应在医生指导下施用。

4.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出血不止,或皮肤感染瘢痕痛者及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9 按语

体针疗法针灸疗法的主体,以毫针为主要用具。对机体无损伤无毒副作用。对人体功能有双向性调整作用,而且适应证广泛,内、外、妇、儿、伤、泌尿、五官皮肤神经

等科的常见疾病都可采用。治疗时需掌握辨证论治,选穴精确,熟练手法技巧,方能取得满意的养生保健疗效。

10 参考资料

  1. ^ [1] 傅莉萍 宋伟."体针疗法".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