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散

中医学 方剂学 方剂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bái sǎn

2 概述

太白散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首。

3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方之太白散

3.1 处方

附子(去皮脐)、炮草乌(去皮脐)、炮天南星藿香人参当归各一两,水银麝香各一钱,锡(与水银作砂子,一方不用)一钱半[1]

附子(炮,去皮、脐)草乌头(炮,去皮、尖)天南星(炮)藿香叶(去土)人参去芦头)当归(洗、焙)各60克 水银3克(用锡4.5克,结作沙子)麝香3克(别研)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3 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方之太白散主治破伤风欲死,虽然口噤,但心腹尚暖者[1]

3.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温酒灌下,不拘时服[1]

每服1.5克,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3.5 注意

服药期间,忌冷水。如饮冷水;再发不可疗。

3.6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

4 解围元薮》卷四方之太白散

太白散方剂名,即《解围元薮》卷四记载的消毒丹[1]

4.1 别名

太白散[2]

4.2 组成

明矾十两,白砒五钱,炒蛇床子七合,硫黄乌贼骨各五两[2]

4.3 制法

分别为末,先将砒、矾渐掺入锅内,俟矾化枯,再同后三味研匀[2]

4.4 用法用量

外涂患处[2]

4.5 运用

如患处臭秽成片,湿肿黄水淋漓,或脓血黏渍太重,加核桃壳灰、菜油调涂[2]

4.6 功能主治

解围元薮》卷四方之太白散主治牛皮血癣疮[2]

5 伤寒直格》方之太白散

太白散方剂名,出自《伤寒直格》,即《宣明论方》卷十方记载的益元散的别名[2]

5.1 别名

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3]

5.2 组成

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3]

5.3 制法

上药为细末[3]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次[3]

5.5 功能主治

伤寒直格》方之太白散功能清暑利湿。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3]

5.6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利尿、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3]

6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太白散

6.1 处方

附子(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天南星(炮)、藿香(去土)、人参当归,各一两。水银(一钱)、锡(一钱半、与水银结作砂子、一方无锡)、麝香(一钱.另研)。

6.2 炮制

上为细末。

6.3 功能主治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太白散破伤风欲死者,虽患者口已禁,但心腹间暖者,灌药入口。

6.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温酒调下,不拘时服。

6.5 注意

忌冷水。

6.6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7 普济方》卷三七○引《全婴方》之太白散

7.1 组成

粉霜2钱,轻粉1钱,白牵牛(炒)1钱。

7.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七○引《全婴方》之太白散主治小儿急惊,搐搦涎盛。

7.3 用法用量

每服1字,薄荷汤调下。吐痰效。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 圣济总录》卷一四六方之太白散

8.1 组成

山芋3两。

8.2 功效

圣济总录》卷一四六方之太白散功在解药毒

8.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新汲水调下,1日3次。

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杨氏家藏方》卷一方之太白散

9.1 组成

天南星1分(锉碎,炒黄),乌蛇肉3钱,蝎梢3钱(去毒,炒),白附子3钱(生用),川乌头尖2钱(去皮,生用)。

9.2 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一方之太白散主治风虚潮热手足抽掣,背强口噤,神识昏塞。或产后血虚,中风作痉状,涎盛语涩,冒闷不醒。

9.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加腊茶半钱,葱白1寸,同煎至5分,微热服,不拘时候。

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 普济方》卷四十四引《仁存方》之太白散

10.1 组成

石膏(煅)2两,川芎半两,甘草1分(一方无甘草)。

10.2 主治

普济方》卷四十四引《仁存方》之太白散主治头痛

10.3 用法用量

茶芽少许,热汤调2分,食后服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1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太白散

11.1 组成

白石膏(火煅)。

11.2 主治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太白散治病脏腑骨蒸内热之病,时发外寒,寒过内热,附骨蒸盛之时,四肢微痹,足趺肿者。

11.3 用法用量

新汲水调下方寸匕,以身无热为度。

1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