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临泣

针灸学 经穴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ù lín qì

2 英文参考

Head Falling Tears

Head-Lin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 GB15[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目临泣经穴别名[1]。出《圣济总录》。即头临泣[1]头临泣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2]。出《针灸甲乙经》。代号GB15[3]。《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3]。属足少阳胆经[3][3]。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3][3]。头:头部;临:治理;泣,泪水[3]。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3]

4 位置

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3]

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3]。正坐仰靠取穴[3]

5 穴位解剖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3]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3]

6 功能主治

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3]

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3]。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3]。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3]

7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3]艾条灸5~10分钟[3]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3]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9.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