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注痢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zhù lì

2 注解

蛊注痢   病名。   ①下痢脓血相杂,瘀黑有片者。又称蛊疰痢蛊注毒痢虫疰痢蛊痢。《诸病源候论·蛊注痢候》:“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蚀于脏府,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杂肝,与血杂下是也。”《圣济总录·泄痢门》治用地榆汤桔梗散猬皮丸等方。参见蛊痢条。   ②服食石药,而致毒发热盛为痢者。《医学入门》卷五:“蛊疰痢,黑如鸡肝,发渴,五内切痛。乃服五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治用茜根丸、羚羊丸、乌梅丸理中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蛊注痢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古籍中的蛊注痢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