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湿分,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中医古籍;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痰饮第二十(四)清热燥湿
...干漆。盐酒炒。肥浓鲜黄者佳。泻龙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湿。佐以苍术,理足膝之痹痛。渍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疮。黄柏泻阴火,除湿热,故治疗如上。昔人谓其补阴者,非其性补益,热去则阴不受伤,虽谓之补亦宜。按苦寒...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四)清热燥湿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泔浸一宿,蒸过曝干。除热祛湿,利水固齿。痈肿疮疡,肠下血。风疠疥癣,在所亟需。味苦性寒,纯阴之品,故理湿热有功。疮...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胃经。又名竹二青。(刮去青皮,用第二层)疏逆气,而呕呃与噎膈皆平;清血热,而吐衄与崩中咸疗。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必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损气。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温中下气、益肾归元。利肠胃,止呃逆。刀豆止呃,下气归元四字,足以尽之。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一名天师栗、乃七叶树之果实。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二经。平胃通络、理气宽中。驱寒利膈,医疳治虫。脘腹胀满、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见功。此子须捣碎煎服。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三)降逆和胃止痛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经。干姜为使。畏雄、附。红,酢淬,水飞。重可镇虚逆,止呕痞噫气。寒能降虚阳,平眩晕耳鸣。吐衄崩中可用,肠风下血称灵。《伤寒论》治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者,...
中医古籍;本草征要;第三卷脾经与胃经;明;李中梓湿剂
卷十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张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少主为
中医古籍;要药分剂;卷十;清;沈金鳌和胃丸
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主胃痛,烦噫逆,胸中气满,腹胁下邪气寒壮积聚,大小便乍难,调六腑安五脏,导达肠胃,令人能食,并主女人绝产方∶大黄细辛黄连蜀椒(去目、闭口者,汗)皂荚(炙,去皮子)当归桂心(各一...
中医古籍;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唐;孙思邈和胃丸
卷之三治一切气治脾胃不和,中脘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面色萎消瘦,腹胁刺痛,便利不调,少力嗜卧,体重节痛,及治虚劳,脾胃虚弱,饮食不痞满,并宜服之。此药老幼气弱皆可常服,能温和脾...
中医古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