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汗解表治荨麻疹
...月经量少、痛经、腹凉,脉沉、舌暗苔薄。 此为太阴里虚寒而气血不足。自汗出,肤痒色红,考虑兼有阳明内热,故辨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予以桂枝二越婢一加术姜赤豆当归苡仁汤: 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
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病可下证第七
...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
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脉经;脉经卷第七孙朝宗临床应用真武汤举隅
...实,舌苔淡白,脉沉细。辨证:脉沉细,舌苔淡白,主乎里虚里寒;遍身水肿,面色咣白,形寒肢冷,心悸尿少均属脾肾阳虚之证。拟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法。方以真武汤加味;附子30g,白术、茯苓、泽泻各20g,白芍15g,生姜...
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伤寒论》脉学初探
...如具有伤寒表实之证,其脉不紧而缓或弱,无疑就是表兼里虚证,这显然又不能诊断为伤寒表实证。所以,脉象在“脉证合参”的前提下,它对病名是有定性的作用的。至于风温脉阴阳俱浮,而在临床上应当是脉浮数,即...
中医中药;经典研习马家驹:应重视生姜的解表作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历来诸医家认为真武汤属于里虚寒水饮上泛,但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的同时利饮,用白术、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芍药和营制约过于辛温发散,因“汗出...
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桂枝配伍小议
...白芍缓急止痛,合用有温中补虚,健脾止痛之功,常用于里虚腹痛症。 2桂枝配伍甘草 桂枝味辛发散,通心阳;炙甘草味甘健脾而益心气,合用辛甘化阳,益气通脉而补心脾。《古今选方》日“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
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
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金匮要略方论“辨不可发汗”篇的启示
...主要矛盾在里热郁闭,故治应用下,不可发汗。 三是里虚者不可发汗,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如23、50、285、364等条,无论病在何经,或者是杂病,只要病机中有诸虚存在,便不可发汗。这点尤其需要固执于“方...
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治法虽以利小便为主,但亦当分辨里热、湿热、表虚、里虚、寒湿、燥证、半表半里证的不同而予以不同的治疗。第十六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说明惊悸应分水邪、水饮两证而治。至于衄血、吐血、下...
中医中药;经典研习中医问诊都问什么?
...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
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