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治则指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治则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的基础上,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而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等。《黄帝内经灵枢》所载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类均是治则。《内经知要》有治则一章,章后按语:“愚按论治之则,载由经籍,圆通之用,妙出吾心……梓匠轮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强调有治病法则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
可用医学百科App / 微信 / 手机浏览器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