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募
概述:胆募:1.募穴之一;2.经穴别名。别名神光。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
神光
概述:神光:1.经穴别名;所指即日月穴。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
日月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
-
止呃汤
《石室秘录》卷六:组成:茯神1两,苍术3钱,白术3钱,薏仁1两,芡实5钱,半夏1钱,人参3钱,陈皮1钱,丁香5分,吴茱萸3分。《临证医案医方》:组成:柿蒂9g,丁香1.5g,旋复花(布包)9g,代赭石(布包)9g,陈皮9g,枳壳6g,苏梗6g,桔梗6g,瓜蒌9g,薤白9g,怀牛膝9g,厚朴花6g。功效:理气降逆,缓解痉挛。
-
辄筋
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卧。
-
甘草
7月,果期7~在解表方剂中主要取甘草清热泻火之功,故治外感风热咽痛、肺胃炽热咽痛,效果良好。甘草制剂:甘草浸膏甘草的药典标准:品名:甘草GancaoGLYCYRRHIZAERADIXETRHIZOMA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72,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和根茎。
-
胃募
概述:胃募:1.经外奇穴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胃腕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胃腕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太仓
2.经穴别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中管
概述:中管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管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配内关,治呕吐。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大仓
概述:大仓即太仓。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中脘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胃脘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穴位解剖: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
-
上纪
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
-
胃管
胃管穴穴位解剖: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
-
半夏厚朴汤
概述:半夏厚朴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苏叶6g,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导致湿郁为痰,痰气互结咽喉而导致的梅核气证。方中半夏、厚朴均为苦辛温燥之品。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
-
噎膈·津亏热结证
噎膈·津亏热结证的症状:噎膈·津亏热结证患者吞咽梗涩而痛,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质红干,干裂少津,脉弦细数。方以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菲汁活血行瘀。详见噎膈条。
-
小定风珠
概述:小定风珠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三方。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克生龟版18克童便1杯淡莱9克功能主治:功能滋阴潜阳,息风降逆,治温病既厥且哕,脉细而劲者。方解:方中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龟甲补任而镇冲脉,阿胶沉降补液而息肝风,淡菜能补阴中之真阳,并能潜真阳之上动,童便滋阴降火,用以为使。
-
痰浊头痛
痰浊头痛的症状:头痛昏蒙,疼痛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发作无时,苔白腻,脉滑或弦滑。证候分析: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浊头痛的针灸治疗:方一:治则:健脾涤痰,降逆止痛处方: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方义:痰阻经脉,经气不通,取头维、太阳通络止痛;痰浊阻遏者加丰隆、中脘。
-
四磨汤
概述:四磨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严氏济生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人参6g、槟榔9g、沉香6g、乌药6g,具有破滞降逆,兼以扶正,顺气宽中补虚之功效。或下养正丹尤佳。方中乌药行气疏肝,善理气机,为君药。四味浓磨煎温服,破气降逆喘自平。方解:方中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
-
丁香柿蒂散
概述:丁香柿蒂散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组成为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虚寒呃逆。以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6-姜辣醇及姜辣烯酮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高频刺激则可增强这种抑制,因此丁香酚对膈肌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是丁香专治呃逆之机理。
-
噎膈
疏肝化痰,降逆。瘀血内结/瘀血闭阻:噎膈·瘀血闭阻证(dysphagia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红有瘀点、紫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面浮、足肿、腹胀,则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
-
支气管哮喘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哮喘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保障正常活动,PEF的昼夜变异率低于20%。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氨茶碱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测定或估计患者血浆茶碱浓度,若患者的血浆茶碱浓度<5mg/L,则可给予负量氨茶碱(5mg/kg体重)用5%葡萄糖溶液20~丰隆化痰。
-
升降浮沉
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大凡质轻的药物,如花叶之类多主升浮,质重的药物,如种子、矿石、贝壳之类多主沉降。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风诸热。
-
青风障症
方药治疗:丹栀逍遥散加减:原方意在清热疏肝,若用于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可加热地、女贞子、桑椹子以补助归、芍滋阴养血;痰火升扰:症状:头眩目痛,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4)一眼已患本病者之“健眼”,以及视神经乳头或视野出现可疑变化者。
-
青风
方药治疗:丹栀逍遥散加减:原方意在清热疏肝,若用于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可加热地、女贞子、桑椹子以补助归、芍滋阴养血;痰火升扰:症状:头眩目痛,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4)一眼已患本病者之“健眼”,以及视神经乳头或视野出现可疑变化者。
-
青风内障
方药治疗:丹栀逍遥散加减:原方意在清热疏肝,若用于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可加热地、女贞子、桑椹子以补助归、芍滋阴养血;痰火升扰:症状:头眩目痛,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4)一眼已患本病者之“健眼”,以及视神经乳头或视野出现可疑变化者。
-
生姜半夏汤
半夏9克生姜汁15毫升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
苓甘五味姜辛汤
臣药细辛醇浸剂、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③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因而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白细胞游走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细辛水及醇提取物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明显减少,因而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
小儿诸吐
《活幼心书》·小儿诸吐:《活幼心书》诸吐有冷吐、热吐、积吐、伤风嗽吐、伤乳吐。恶寒,口中气冷者,宜温散降逆,用止嗽散加减。治宜节制乳食,并服健脾消乳之剂。临床上一般分为乳食停滞吐、脾胃虚寒吐、脾胃蕴热吐、蛔虫扰胃吐。其症呕吐酸臭乳片或食物,口气臭秽。蛔虫扰胃吐:蛔虫扰胃吐为病证名。
-
水突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可利咽润喉开音。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针刺扶突也可使胸内手术(肺、食管、纵隔)得到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对胸交感神经有一定作用(可能是外周阻滞作用),使胸腔区域内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表明扶突的针刺麻醉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
呕吐
呕吐清水痰涎,胃脘如裹水,属于痰饮内停;外邪犯胃:实呕·外邪犯胃证(excessivevomitingwithsyndromeofexogenouspathogeninvadingstomach)是指外邪犯胃,胃气上逆,以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苔白,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实呕证候。见于高位空肠闭锁或粘连性肠梗阻、肠麻痹时。
-
头痛病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痰浊头痛:痰浊头痛即头痛·痰浊上扰清窍证(headachewithsyndromeofphlegm-turbiditydisturbingclearorifices),是指痰浊上扰清窍,以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脉来沉细,苔薄腻。
-
头痛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痰浊头痛:痰浊头痛即头痛·痰浊上扰清窍证(headachewithsyndromeofphlegm-turbiditydisturbingclearorifices),是指痰浊上扰清窍,以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脉来沉细,苔薄腻。
-
头疼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痰浊头痛:痰浊头痛即头痛·痰浊上扰清窍证(headachewithsyndromeofphlegm-turbiditydisturbingclearorifices),是指痰浊上扰清窍,以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脉来沉细,苔薄腻。
-
降
指一种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指用降抑的药物治疗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等证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如苏子降气定喘,代赭石降逆平肝,朱砂镇心安神等。《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王冰注:“升,谓上升;
-
大半夏汤
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虚冷,脾因湿动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为朝食暮吐。主中虚胃冷胀满。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大半夏汤:处方:半夏一升,白术三两,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各二两。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3盏,煎至1盏,去滓,加白蜜皂子大,停少时温服。
-
胃痛·肝气犯胃证
定义:胃痛·肝气犯胃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stomach)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太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
-
竹叶石膏汤
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君药石膏上清液对高渗盐水造成的“口渴”状态可明显使之好转,说明石膏所以能改善显著异常口渴状态与其能有效地调节盐的代谢有关,具体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
橘皮竹茹汤
方中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还能抑制自由基及过氧化脂质,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对肝细胞死亡最终阶段的Ca2+内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防止肝细胞死亡;抗炎、抗氧化损伤及抗应激作用:君药橘皮所含橙皮苷和甲基橙皮苷对各种原因所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橙皮苷对肉芽肿反应也有抑制作用;
-
青光眼
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减:纳差加鸡内金;脉弦细,舌稍红,苔薄带黄。其次,青光眼多从肝论治,故平肝清肝之药,亦占主导地位。
-
旋覆代赭石汤
概述:旋覆代赭石汤又称旋覆代赭汤,为方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功效与主治:旋覆代赭石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心下痞硬,或反胃呕恶,或吐涎沫者。方解:旋覆代赭石汤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温降痰饮,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胃,合用有扶正降逆之效。
-
膈关
概述:膈关为经穴名(GéguānBL46)。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呕吐,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呃逆,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胃出血,脊背疼痛,肠炎等。膈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或艾条灸5~
-
经行吐衄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辨虚实及所属脏腑,治疗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方药:1、主方:顺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处方:当归10克,生、熟地黄各10克,北沙参30克,白芍15克,云苓20克,黑荆芥9克,牡丹皮15克,黑栀子15克,牛膝15克,山萸肉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
-
呃逆·气滞痰阻证
定义:呃逆·气滞痰阻证(hiccough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phlegmblockade)是指气滞痰阻,胃气上逆,以呃逆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