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清 高士宗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五脏六腑,主十二经脉,一气营运,环转不息,脏腑不和则气厥气厥寒热相移,寒热相移,此皆得之气厥,故帝问寒热相移,伯举而论之,终言得之气厥也。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五脏六腑,一气营运,寒热相移,由于气厥,帝故问之。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旧本误肝,今改。五脏之气,以肾为本。如肾藏受寒,转移于脾,脾主肌肉,故痈肿,痈肿则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内合三焦,故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脏受寒,转移于肝,肝血凝聚,则痈肿。痈肿则筋不柔和,故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膈中

肝脏受寒,转移于心,心者,火也,寒逆于心则狂,申明狂者由寒气之隔于中,故曰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脏受寒,转移于肺,则为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饮,饮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寒于大肠,疾

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肺脏受寒,转移于肾,则为涌水,申明涌水者,土虚水泛,土虚则按腹不坚,水泛则水气寒于大肠疾行肠鸣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浆,此为涌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承上文移寒,而复论移热也,脾脏受热,转移于肝,肝气热则惊,肝血热则衄,故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脏受热,转移于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心脏受热,转移于肺,膈之上,心肺也,故传为膈消,消,消渴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肺脏受热,转移于肾,肾主骨,骨属屈伸,故传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死不可治。

肾脏受热,转移于脾,脾者,土也,虚则清浊不分,故传为虚肠,虚而肠,死不可治。按阴阳别论云,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肝之心,谓之生阳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故心移寒于肺,肝移热于心,肾移热于脾,皆言其死,此之谓也。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溺,鸟去声。承上文五脏寒热相移,而论六腑之移热也。胞者,血海也。膀胱者,胞中之室。如胞移热于膀胱,热入膀胱则癃,血入膀胱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大肠之上,小肠膀胱之热,不能化物而传于大肠,则膈肠不便,热气上蒸,则为口糜。糜,腐烂也。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为沉痔

,音伏,义同痔字,简脱今补。小肠清浊,兼收小肠受热,移于大肠,则精汁凝聚,而为伏瘕;火热下行,而为沉痔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亦,作,下同。大肠与胃,皆属阳明燥气大肠移热于胃,上热而燥,故善食而瘦。者,懈。土气不濡,灌溉不力,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胃者,五谷之府。胆者,中精之府,胃移热于胆,胆受火热,精汁不布,亦善食而瘦,亦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瞑目。

,音灭,余篇仿此。鼻两旁曰,鼻血曰衄。血污曰。胆藏精汁,脑为髓海。胆移热于脑,脑受火热,则两辛而鼻渊。申明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渊不止,则传为衄,衄则三阳经脉皆虚,故瞑目。盖阳明之脉起于鼻中,太阳少阳之脉,起于两目也。

故得之气厥也。

五脏寒热相移,及六腑移热,皆由气厥所致,故曰得之气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