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ì wǒ yì shí

2 英文参考

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心理活动意识。有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

自我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认识,主体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的关系。其产生和发展大体经过:把自己与自身的动作区分开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的信号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掌握代同“我”,并能区分“我”与“你”,“我与他”,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其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自我中心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称生理自我。从出生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成熟

②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起于形成。

③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期间,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3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developm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产生于婴儿期

儿童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同外界事物的区别。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但是,这种意识只是同个别活动相联系的,还没有把自我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还不是明确的自我意识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③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学前期以后儿童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

儿童自我评价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自我评价发生于学前初期,约在3、4岁之间。随着自我评价能力的产生,自我体验产生于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产生于4、5岁之间;

②从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儿童自我评价主要是以成人的评价为依据,对自己的个别的或某些方面的外部行为表现作出评价;

③小学中期以后,自我评价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④从初中开始,儿童自我评价逐渐从外部行为转达向自觉地对别人和自己的内在品质、内心世界做出评价;

自我评价能力在青年期接近成熟,能够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