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饮

饮证 中医内科学 四饮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ī yǐn

2 英文参考

thoracic fluid reten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iaphragm retention of flui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luid-retention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dyspnea and ede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支饮(thoracic fluid retention[1])为病名[2]。是指以咳喘胸满不得卧,痰清稀,白沫量多,面浮肢肿,平素伏而不作,每遇寒即发,身有寒热背痛身痛,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四饮之一[2]。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4 支饮病因病机

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2]。因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反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在感寒触发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时以正虚为主[3]

5 支饮症状

主要症状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3]

6 支饮辨证治疗

支饮的治疗以温肺化饮平喘为主,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3]

6.1 寒饮伏肺

6.1.1 症状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每值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瞒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3]

6.1.2 证候分析

饮邪上逆犯肺,肺气不降,故咳喘不能卧。津液遇寒而凝聚为饮,以致痰多白沫。饮邪恋肺因而久病不愈。饮为阴邪故受寒每易诱发。水饮泛溢则面浮肢肿伏饮因新寒触发,故见外寒束表之候。饮邪迫肺,痰阻气壅喘剧,则目泣自出,身体𥆧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为寒饮内盛之征。[3]

6.1.3 治法

温肺化饮[3]

6.1.4 方药

小青龙汤[备注]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加减。本方有温里发表之功,用于支饮遇寒触发,表寒里饮之证。药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半夏甘草化痰利气;佐以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体虚表证不著者,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备注]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方论》):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不宜再用麻黄表散。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备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葶苈子大枣泻肺逐饮,痰多粘腻,胸满气逆,苔浊,配白芥子莱菔子豁痰降气。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可仿十枣意,配甘遂大戟以泻之。[3]

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苔黄而腻,脉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者。当行水散结,补虚清热,用木防己汤[备注]木防己汤(《金匮要略方论》):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水邪结实者,去石膏茯苓芒硝导水破结。若痰饮郁久化为痰热,伤及阴津,咳喘咯痰稠厚,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用麦门冬汤加萎、川贝母木防己、海蛤粉养肺生津,清化痰热。[3]

6.2 脾肾阳虚

6.2.1 症状

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苔白润或灰腻,舌质胖大,脉沉细兼滑[3]

6.2.2 证候分析

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气短,动则为甚。肺脾气虚痰饮内蕴,故咳而气怯、痰多、胸闷、食少。肾阳虚弱,不能温养形体则怯寒肢冷。肾虚气化无权,水饮停蓄下焦,故小便不利小腹拘急不仁,或冲动而为悸。饮溢于外则足肿。饮逆于上故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胖苔白,脉沉细而滑,亦属阳虚饮聚之象。[3]

6.2.3 治法

温补脾肾,以化水饮[3]

6.2.4 方药

金匮肾气丸[备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苓桂术甘汤[备注]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方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减。二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各异。药用附子桂枝助阳化饮;淮山药、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茯苓泽泻利水祛饮;熟地、山萸肉补肾纳气。食少,痰多配半夏陈皮;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夹实之候,可先用五苓散[备注]五苓散(《伤寒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化气行水[3]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3-8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支饮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支饮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支饮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支饮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