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茯苓丸

中医学 方剂学 方剂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ì tán fú líng wán

2 别名

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3 处方

茯苓30克 枳壳麸炒,去瓤)15克 半夏60克 风化朴消7.5克

4 制法

上药四味,共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功能主治

祛痰化湿。治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脉沉细。

6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生姜汤下。

7 注意

便溏者勿服。

8 摘录

《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9 《百一》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9.1 方名

治痰茯苓丸

9.2 别名

茯苓丸、消痰茯苓丸、指迷茯苓、千金茯苓丸、世传茯苓丸茯苓指迷丸指迷丸

9.3 组成

茯苓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半夏2两,风化朴消1分。

9.4 功效

潜消痰积燥湿导痰。

9.5 主治

痰浊内阻,手臂痠痛或抽掣,不能举物,肢体麻木眩晕梅核气癔病,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

9.6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

9.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8 用药禁忌

非大实者不可轻投。

9.9 临床应用

1.手臂抽掣:累有人为痰所若苦,夜间两臂常若有人抽牵,两手战灼,至于茶盏亦不能举,只以此药治之,皆随服随愈。
2.肢体麻木:冯某,女,50岁,右侧腓肠肌外缘麻木三个月,面积约有4×6cm。查患者舌象正常,脉滑实,乃痰客经络血脉失养所致,疏方指迷茯苓丸,服12剂获验。
3.梅核气:赵某,女,36岁,咽嗌不适半年,如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经耳鼻咽喉科检查无异常,脉滑,苔白,遂断为“梅核气”,方投指迷茯苓丸,服10剂后病愈。
4.癔病:陈某某,女,46岁,因家务事发生口角后,遂至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寡言少语,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时而胡言乱语,曾用西药氯丙嗪谷维素、安定等不效。患者表情淡漠,语无伦次,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自感胸中有物堵塞。此留饮为患,疏指迷茯苓丸方加减:茯苓12g、枳壳12g、半夏9g、芒消12g、远志12g、石菖蒲12g、生姜3片,进2剂,大便通利;诸症遂减,食欲有增。后减芒消为9g,继进3剂而愈。

9.10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实削坚,风化消软坚,坚去则痰不固。
2.《成方便读》: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消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
3.《中医治法方剂》: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加枳壳风化消而成。小半夏汤为著名的燥湿祛痰,降逆止呕剂。本方用之以燥湿浊而祛痰涎,配枳壳调畅气机,气行则痰湿亦行;又以茯苓利水渗湿,导水湿痰浊从前阴而出;风化消软坚涤痰,导痰浊大便而出,共呈燥湿行气,消解顽痰功效。

9.11 附注

茯苓丸(《妇人良方》卷三)、消痰茯苓丸(《直指》卷十八)、指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四)、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七)、世传茯苓丸(《准绳·女科》卷二)、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十七)、指述丸(《金鉴》卷四十一)。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