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

针灸学 中医学 刺法灸法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ēn cì zhèn tòng

2 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analges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通过针刺达到镇痛的方法[1]。为针刺主要效应之一。

4 针刺镇痛适应

临床常见的头痛胁痛胃痛腹痛腰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手术后疼痛等,运用毫针电针刺激均可以得到消除或缓解。针刺麻醉也是在针刺镇痛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镇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痛阈,增加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痛觉敏感性。近年研究证明,针刺镇痛是经针刺后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并包括镇痛与抗痛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5 针刺镇痛的机理

关于针刺镇痛作用机理,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已发现:

(1)镇痛区域的分布与一定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当针刺某一穴位时,沿着这个穴位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部位,痛阚或耐痛阈的提高比对照部位显著。镇痛区域是以经脉循行路线为中心,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范围。在中心区,耐受阈的提高最为显著,中心区两侧(旁开3cm处),耐受阈提高的程度逐渐下降。

(2)镇痛区的分布是单侧性的。当针刺某一穴位时,只有沿着该穴位所处的同侧相应经脉循行经过的部位,耐痛阈才有显著提高。而对侧身体各部位耐受阈的提高并不显著,更不是左右对称。动物实验,也获得类似结果。当给动物注射吗啡后,可以看到吗啡对身体各部位的镇痛作用没有特异性或选择性。而针刺时的镇痛区却有其特定的空间分布,即具有循经特征。

(3)针刺时耐痛阈的提高有一定发展过程。首先是从沿着本经循行路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与对照点比较本经穴位耐痛阈的提高在时间上开始得早,在程度上也更为显著。起针以后一般本经各个穴位的耐痛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高水平,而对照部位则下降较快。

(4)针刺感传对针刺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感传通达范围内的各个穴位,痛阈和耐痛阈提高的程度显著而且稳定经脉针感未抵达的各穴则相对较差。在感传线上施加机械压迫,使感传阻滞,则针刺镇痛作用也同时受到阻遏针刺镇痛区域的分布为什么具有循经特征,为什么呈单侧性,为什么可被阻滞,这些现象,用神经体液观点很难作出圆满解释。因此实验者设想,在人体机能调节过程中,所看到的包括针刺镇痛现象在内的各种循经特征,反映了经络调节的内在规律。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针刺镇痛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