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忧郁伤神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郁证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ù bìng ·yōu yù shāng shén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anxiety injuring spiri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郁病·忧郁伤神证(depression with syndrome of anxiety injuring spirit[1])是指忧郁伤神,以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郁病证候[1]。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2]

4 郁病·忧郁伤神证症状

郁病·忧郁伤神证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3][3]

5 证候分析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忧郁不解,心气耗伤,营血暗亏,不能奉养心神,故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等症。此即《金匮要略方论》所谓“脏躁”证,多发于女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为气郁血虚之象。[3]

6 郁病·忧郁伤神证的治疗

6.1 治法

郁病·忧郁伤神证治宜养心安神[3]

郁病·忧郁伤神证治宜甘润缓急,养心安神[3]

6.2 方药治疗

郁病·忧郁伤神证可用甘麦大枣汤[备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淮小麦大枣加味治疗。本方甘草缓急,养心润燥,取其益心气而安心神。可加柏子仁、枣仁、茯神合欢花等以加强药力。[3]

6.3 食疗

6.3.1 推荐食材

郁病·忧郁伤神证患者建议食用莲子酸枣仁小麦百合龙眼荔枝香蕉[3]

6.3.2 推荐食疗

[3]

1.百龙茶(《四季补品精选》):将龙眼肉百合各30g放入瓦锅中,注入500mL水,煎至200mL,再加入整只蒸熟去壳的鸡蛋和适量的冰糖,再煮10分钟左右即成,温、凉均可用。代茶饮

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将甘草20g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500mL,大火烧开,小火煎至200mL,去渣,取汁备用;将大枣10枚洗净,去杂质,同小麦100g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慢火煮至麦熟时,加入甘草汁,再煮沸后即可食用,空腹温热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次饮用。

3.酸枣仁粥(《太平圣惠方》):酸枣仁10g,熟地黄10g,粳米100g。将酸枣仁置炒锅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微黄色,取出,放凉捣碎,与熟地黄共煎,过滤取汁待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煮至粥稠后入药汁,再煮3~5分钟即可食用。温热服。

6.4 针灸治疗

[4]

6.4.1 选穴

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神门通里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膻中心俞穴。神门通里内关分属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与心包膻中心俞相伍,可调补心气,安心神。足三里三阴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内关膻中行气开郁之功。

6.4.2 随证配穴

善惊易恐者,加胆俞肝俞

6.4.3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7 关于郁病

郁病 (depression disease[5]、depression[5])为病证名[6]。又称郁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简称郁[7]。是指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夜眠不安,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物堵塞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凡因七情所伤而致气郁痰结、血滞、食积,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之[8]。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及阴虚火旺等类型[8]肝气郁结者,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等;气郁化火者,情绪急躁、头痛目赤胸闷虚烦口苦口干等;痰气郁结者,亦称“梅核气”;阴血不足者,亦称“脏躁”症。

郁病日久可以耗伤心气营血,以致心神不安,脏腑阴阳失调郁证可分虚实两大类,初起多实,无不以理气为主;久病多虚,则以养血滋阴益气扶正为主。应注意理气药多为香燥之品,病久阴血暗耗,自当慎用。而香橼佛手等,其性和平,理气而不伤阴,无论新恙久病,均可选用。[8]

郁病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极为重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医者应关心病人的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解除思想顾虑,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实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如配合气功太极拳等治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8]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良好[8]

郁病可见于西医的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等,也可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8][8]

详见郁病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0-103.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1-124.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2-84.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0.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郁病·忧郁伤神证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